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种粮大户何召彬托起百姓“稳稳的饭碗”
开辟新“稻”路 做好“米”文章
    何召彬购买的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机。

  本报记者 程超 文/图
  春耕时节,万物复苏。我区处处一派繁忙景象,农民们抢抓农时育秧插秧,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远远望去,一排排秧苗随风摇曳,洋溢着勃勃生机,呈现出一幅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
  日前,在白桥镇武城村,种粮大户何召彬站在田埂上指挥着旋耕机平整田地。今年他以300元每亩的价格从村集体流转了1900亩田地,目前已基本完成农田改造和田地平整,即将开始插秧。
   试种新品种
  “哒哒哒”……在何召彬的种植基地里,农机手正操作着翻耕机来回穿梭,耙犁不断地把“沉睡”了一冬的淤泥翻开打匀……
  “前不久刚把秧苗育好,再过十来天就可以插秧了,目前正在平整田地、蓄水,为插秧作准备。”何召彬说。
  今年,何召彬承包了1900亩田地,其中1300亩种植水稻。由于去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他的稻田也实现了机械化耕作,翻耕轻松又高效,十多分钟就能耕完一亩地。
  目前,何召彬已经购买了化肥、农药等物资,插秧机、翻耕机等各类农机也维修了,已经投入到春耕春播中。去年,何召彬还购买了无人机用来喷洒农药。
  今年3月中旬,何召彬播种了2000斤谷种,包括宜香优115、青香优19号等多个品种。由于今年何召彬购买了打浆机,育秧效率提高了很多,十多天就育了五批次秧苗。
  “走,我带你去看一看。”记者跟随何召彬来到一块秧田里,只见一片片嫩绿的秧苗长势良好。何召彬介绍,每年他都会试种一批新品种,再计算产量,如果效益好,第二年再扩大种植面积。
  扩大种植面
  “我小时候挨过饿,吃的还是红苕洋芋饭,里面米饭很少。”何召彬说,他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把米饭留给客人吃,他和家人则是吃红苕、洋芋等,他十分渴望能吃上一碗不掺杂红苕洋芋的白米饭。
  让何召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上初中的时候,每天中午同学们把装饭的铁饭盒放在一起蒸热了再吃。有一次他过生日,他跟妈妈要求带一次不加红苕的白米饭,妈妈答应了,让他兴奋不已。结果当天中午吃饭时,他去晚了,饭盒里的白米饭被同学们抢光了。
  “当时我捧着那个空饭盒哭了,那个时代大家太穷了,同学们也一样吃不上白米饭。”何召彬说。
  初中毕业后,何召彬回村务农,他购买了“流动打米机”,走街串巷做起了稻米加工生意。赚钱后,何召彬又购买了打米机,办起了大米加工坊。虽然很辛苦,但能赚到钱,他十分满意,2009年,他又耗资30万元升级了精米加工设备。
  “到了2012年,我发现生意不好做了,附近村民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稻田也没人种了。”何召彬说。
  干上种粮这一行,源于外出打工的兄弟和亲戚把田地交给何召彬,让他代为耕种,后来他开始主动租赁田地种水稻。2014年,他只种了200亩,如今,他在武城、上桥、月霞等村共流转土地1900亩,成了当地的种粮大户。
  开办加工厂
  经过多年发展,何召彬注册了“武城山大米”“何大米”等商标,生产的大米销往和谦镇、大进镇、温泉镇及开州城区各个粮油门市。
  “今年白桥镇实施大米品质提升项目,帮我建了厂房,购买了打米机、烘干设备等。”何召彬说,如今,厂房已经建好,价值100多万元的设备即将到货,建成投产后的“武城大米加工厂”将生产出更高品质的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作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何召彬先后到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学习粮油种植技术和电商销售等知识。
  如今,何召彬还在火山小视频上开设直播账号,利用网络平台把自家的稻米销往全国各地。
  “我今年才55岁,再干十年没得问题。以后干不动了,也可以交给女儿女婿干。”何召彬说,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重庆主城工作,女儿女婿在云阳县,经常过来帮他,他相信他的种粮事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