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干出大事业

本报记者 谢国邦
近段时间,巫山镇黄栗村种粮大户李方平组织人手,抢抓晴好天气耕田、播种,田间地头人影攒动,一派繁忙景象。
春耕生产抢时机,机械种植提效率。南河边,大型耕田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飞播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一袋袋化肥、一包包种子由仓库运送到田间地头。
一条南河水,滋养了黄栗村一川平地。这里注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大有作为的舞台。
“这是一片‘样板田’,也是一片‘试验田’。”李方平指着河边绿油油的玉米田介绍,今年全区开展玉米产量赛马比拼,他家的多个地块成了试验田。
吐新芽、长新叶,一株株玉米苗,在田地间竞相生长。为在全区玉米产量赛马比拼中取得好成绩,李方平花了不少功夫。
从平整土地到配方施肥,从机械化播种到人工除草,李方平力求在科学耕种中探寻高产高质之路。
“从目前的生长情况来看,玉米苗的长势好于去年。”虽然现在的长势比较乐观,但李方平仍有担心,在后期管护中将重点从施肥环节入手,以提高玉米产量。
今春,李方平不仅种了300余亩玉米,还种了300多亩水稻和近100亩油菜。
在丘陵山区,敢于把坡地开垦成为“粮仓”,主要源于李方平的种粮情结。
20多年前,李方平在亲戚的介绍下,前往东北承包土地种粮。10年前,小有成就的他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回到了黄栗村。他想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也能在田地间成就一番种粮“伟业”。
回到黄栗村,李方平坚持机械化和科学化的种植理念,不断在降低种植劳动力成本上下功夫,依靠绿色发展提升科技含量谋求可持续发展。
2014年前后,初回黄栗村的李方平,购置了一台收割机和一辆货车,流转了1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
“规模化种地,能把人力成本节省下来就有盈利。”舍得投入的李方平深知,购置农机具方可一劳永逸,在土地翻耕、粮食收割等过程中将繁重的体力劳功解放出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10年来,李方平相继投入100多万元,购置了多台收割机、耕田机、插秧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
“目前,我的粮油种植机械化率已经达到了90%。”李方平介绍,他在黄栗村、巫山村、高岩村等村流转土地超过600亩,从土地翻耕、播种、施肥、防病到收割,已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
机械化提高了李方平的种植效率,良种良法的应用,则提高了他粮油种植的科技含量。
“区农业农村委和巫山镇农业服务中心经常推荐我外出培训和学习,为我科学种植创造了机会。”李方平说,近年来,他每年在市内外培训学习多次,在农业专家和其他种粮大户的影响下,接受了很多新知识、新理论。
前年起,李方平利用大量土地冬季闲置时期种植菜头。菜头出售,绿叶还田为肥,这样不但增加了收益,还改良了土质。
这些年,巫山镇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李方平说,巫山镇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造、不断完善水利设施、修建机耕道等举措,让他切实享受到了不少便利。去年,李方平种粮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
如今,李方平开始了“两条腿”发展模式。除了耕种好现有的土地外,他还利用已有的农业机械开展社会化服务,让耕田机、收割机等农机具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