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袭时到底应该怎么躲?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3日7时58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3.81度,东经121.74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此次地震是今年迄今我国最强地震,有感范围非常大。此次震中位于海域,离台湾岛最近约14公里。台湾全岛震感强烈,福建、广东等地震感非常明显,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亦有震感反馈。
截至4月3日9时49分,台湾发生13次地震。据台媒报道,捷运全线车站暂停行驶,花莲地区有震感,南港摇晃到发生停电。
地震来袭,应该怎么躲?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副主任陈虹在科普中国星空讲坛的演讲,给大家如下建议:
1 科学避险
科学避险,首先需要大家养成一个习惯: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会识别和分析家中及办公环境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尤其是那些容易倾倒的大型家具、容易砸到人的悬挂物、发生位移容易损坏的燃气管道和电线等装置以及在上班、上学途中的巨大的广告牌和玻璃幕墙。
因为一个7级地震,可能不会造成建筑物的完全坍塌,但是在玻璃幕墙下面行走,玻璃会碎,这是很危险的。
家里能排除隐患的排除隐患,能固定的固定。在路上也要想到:“一旦要地震了,我一定不往那儿跑,不从那底下跑。”大家要能主动识别、避免身边的隐患,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成功地应急避险,还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震前的避险准备,这样才能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正确的避险行为。
在上学上班、日常生活中,都要规划好避险的缓冲区和避险的疏散路线,就是要往哪儿逃。家里哪儿是安全的、学校哪儿是安全的、工作场所哪儿是安全的,要制定属于自己的应急避险预案。
2 地震时紧急避险怎么做
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在血的教训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地震避险方法。
比如唐山地震我们总结了“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疏散”的方法,汶川地震我们总结了“能跑则跑,不能跑则躲”,一些强有感地震总结了“不能跳楼、不能盲目外逃”。
震时避险应遵从下列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所处环境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
二是果断、沉着、冷静。按预案快速行动。
三是要迅速撤离。避免踩踏或慌乱导致不必要的伤亡。
地震有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地震震中、震级、发生时间、破坏地震波到达时间,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所处的位置的预估的烈度。
烈度5度以上是一个分界。5度以上能躲就躲,5度以下不用跑。5度的概念是屋里墙上一些挂件可能会掉下来,但房子不会倒。
预警信息里还有一个是S波到达你的时间是多少秒。
一般来说,一个地震的S波如果75秒以后才会到达,说明离震中位置比较远,基本不需要避险。但如果是9级地震,75秒到你那儿,就得考虑考虑了,因为这个地震比较大,75秒以后,可能烈度还在6度或7度以上。
预警是有盲区的,如果站在盲区范围内,就需要你自己来感知地震的大小和远近。不同大小、远近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采取的避险方法也不同。远震、小震不用避,近震、大震才需要避险。
3 如何判断地震的远近和大小
不同距离的地震,晃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近震是先上下颠簸,然后前后左右晃动,远震不会出现上下颠簸,而是长时间的前后左右晃动。
换句话说,当我们感觉到明显的上下颠簸的时候,就需要避险了。
对于抗震能力弱的建筑物,在单层房屋或楼房一二层的人员,要迅速撤离到室外的安全区域,在楼房三层及以上的人员,就近躲避。对于抗震能力强的建筑物,可以就近躲避。
当就近躲避时,要蹲下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额头置于膝盖之间,双手保护头部。如果有条件的话,可用手帕、湿巾等物品捂住口鼻,以防吸入灰尘。
4 身处高层建筑时如何避险
高层住宅大多都是框架结构,在抗震设防上,我们国家考虑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标准。高楼是来不及跑出来的,所以应该选择就地躲避。
我们要远离主墙面、门窗和有高大家具的地方,迅速到卫生间等小开间房间躲避,等晃动停止后,再沿消防通道有序疏散,以防后续余震的影响。疏散时禁止乘坐电梯,也不提倡在有地震的时候,利用绳索逃生。
地震往往还会产生滑坡坍塌,及时避险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所处的位置在坍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滑坡的速度非常快,最好原地不动,抱紧一棵大树不松手。泥石流则不一样,遇到泥石流时不建议抱大树。
地震是可怕的,但是最可怕的是地震来了我们不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做好应对灾难的准备。
(区科协供稿)
此次地震是今年迄今我国最强地震,有感范围非常大。此次震中位于海域,离台湾岛最近约14公里。台湾全岛震感强烈,福建、广东等地震感非常明显,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亦有震感反馈。
截至4月3日9时49分,台湾发生13次地震。据台媒报道,捷运全线车站暂停行驶,花莲地区有震感,南港摇晃到发生停电。
地震来袭,应该怎么躲?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副主任陈虹在科普中国星空讲坛的演讲,给大家如下建议:
1 科学避险
科学避险,首先需要大家养成一个习惯: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会识别和分析家中及办公环境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尤其是那些容易倾倒的大型家具、容易砸到人的悬挂物、发生位移容易损坏的燃气管道和电线等装置以及在上班、上学途中的巨大的广告牌和玻璃幕墙。
因为一个7级地震,可能不会造成建筑物的完全坍塌,但是在玻璃幕墙下面行走,玻璃会碎,这是很危险的。
家里能排除隐患的排除隐患,能固定的固定。在路上也要想到:“一旦要地震了,我一定不往那儿跑,不从那底下跑。”大家要能主动识别、避免身边的隐患,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成功地应急避险,还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震前的避险准备,这样才能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正确的避险行为。
在上学上班、日常生活中,都要规划好避险的缓冲区和避险的疏散路线,就是要往哪儿逃。家里哪儿是安全的、学校哪儿是安全的、工作场所哪儿是安全的,要制定属于自己的应急避险预案。
2 地震时紧急避险怎么做
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在血的教训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地震避险方法。
比如唐山地震我们总结了“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疏散”的方法,汶川地震我们总结了“能跑则跑,不能跑则躲”,一些强有感地震总结了“不能跳楼、不能盲目外逃”。
震时避险应遵从下列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所处环境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
二是果断、沉着、冷静。按预案快速行动。
三是要迅速撤离。避免踩踏或慌乱导致不必要的伤亡。
地震有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地震震中、震级、发生时间、破坏地震波到达时间,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所处的位置的预估的烈度。
烈度5度以上是一个分界。5度以上能躲就躲,5度以下不用跑。5度的概念是屋里墙上一些挂件可能会掉下来,但房子不会倒。
预警信息里还有一个是S波到达你的时间是多少秒。
一般来说,一个地震的S波如果75秒以后才会到达,说明离震中位置比较远,基本不需要避险。但如果是9级地震,75秒到你那儿,就得考虑考虑了,因为这个地震比较大,75秒以后,可能烈度还在6度或7度以上。
预警是有盲区的,如果站在盲区范围内,就需要你自己来感知地震的大小和远近。不同大小、远近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采取的避险方法也不同。远震、小震不用避,近震、大震才需要避险。
3 如何判断地震的远近和大小
不同距离的地震,晃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近震是先上下颠簸,然后前后左右晃动,远震不会出现上下颠簸,而是长时间的前后左右晃动。
换句话说,当我们感觉到明显的上下颠簸的时候,就需要避险了。
对于抗震能力弱的建筑物,在单层房屋或楼房一二层的人员,要迅速撤离到室外的安全区域,在楼房三层及以上的人员,就近躲避。对于抗震能力强的建筑物,可以就近躲避。
当就近躲避时,要蹲下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额头置于膝盖之间,双手保护头部。如果有条件的话,可用手帕、湿巾等物品捂住口鼻,以防吸入灰尘。
4 身处高层建筑时如何避险
高层住宅大多都是框架结构,在抗震设防上,我们国家考虑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标准。高楼是来不及跑出来的,所以应该选择就地躲避。
我们要远离主墙面、门窗和有高大家具的地方,迅速到卫生间等小开间房间躲避,等晃动停止后,再沿消防通道有序疏散,以防后续余震的影响。疏散时禁止乘坐电梯,也不提倡在有地震的时候,利用绳索逃生。
地震往往还会产生滑坡坍塌,及时避险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所处的位置在坍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滑坡的速度非常快,最好原地不动,抱紧一棵大树不松手。泥石流则不一样,遇到泥石流时不建议抱大树。
地震是可怕的,但是最可怕的是地震来了我们不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做好应对灾难的准备。
(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