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黄土高原 初见崖柏
四月二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马盖梁崖边,在规划好的崖柏种植区,林场工人正在栽种崖柏幼苗。

陕西到甘肃的高速路休息区,工作人员为车内的崖柏幼苗喷洒水雾。

九龙川林场工人为栽种好的崖柏幼苗挂上号牌。

九龙川林场工人正在分拣即将栽种的崖柏幼苗。

九龙川林场苗圃内,刚在“新家”安顿好的崖柏幼苗。

工作人员测量并记录刚种下的崖柏幼苗信息,所有信息都会被输入电脑形成数据库。

九龙川林场苗圃,工作人员正在栽种崖柏幼苗。

  杏花微雨,村落炊烟袅袅;风从西北来,带来了天地苍茫、高原苍凉……
  这里是子午岭西麓、黄土高原中部,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宁县。
  清明时节,宁县九龙川林场。原本不属于这片土地的崖柏,正在成行……
  崖柏是恐龙时代白垩纪的孑遗植物,为世界上最稀有、最古老的裸子植物,可谓植物界的“大熊猫”。野生崖柏主要分布于大巴山南麓重庆雪宝山的悬崖峭壁间,数量极为稀少。
  4月1日,310株人工繁育的三年生崖柏幼苗,在历经700余公里长途奔波后,抵达宁县“新家”。
  黄土高原上,第一次出现崖柏的身影。
  盼望
  引崖柏来“安家”,宁县远赴雪宝山保护区寻求合作
  去年底,宁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石龙泉偶然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得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雪宝山保护区)在人工繁育崖柏成功的基础上,尝试在全国进行崖柏迁地保护和适应性栽培。
  “我对崖柏有一定了解,知道崖柏是极其珍贵的树种。”石龙泉萌生了在宁县进行崖柏适应性栽培的想法,并找到了重庆日报《为崖柏找新家》的报道(本报2023年8月4日6—7版),“看到崖柏在内蒙古大青山等地适应性栽培的成活率都不错,我心里就有底了。”
  几经辗转,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的牵线搭桥下,石龙泉与雪宝山保护区杨泉主任取得了联系。
  3月26日,石龙泉一行4人风尘仆仆赶到重庆市开州区,参观了雪宝山保护区崖柏繁育基地,全面了解了崖柏的特性和人工繁育情况,对宁县引进崖柏进行适应性栽培也有了更多信心。
  石龙泉说,宁县的土壤是黄土母质,质地轻且疏松多孔;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暖湿空气势力不强,常受冷空气影响,雨水较少,四季比较分明,夏季短,冬季长,“崖柏耐瘠薄干燥、耐寒,应该很适合在宁县生长。”
  杨泉表示,宁县地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其气候、土壤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崖柏进行适应性栽培,收集其在不同区域、不同气候土壤环境下相关生长数据的理想区域。
  双方一拍即合。
   希望
  建立崖柏人工繁育基地,以宁县为据点辐射西北

  3月31日午后,雪宝山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邬黎和工作人员缪先梓带着310株崖柏幼苗,驱车奔赴宁县,4月1日中午抵达宁县九龙川林场。
  在这里,一块面积逾10亩、翻耕平整过的土地正等着崖柏来“安家”。
  踏上这片黄土,邬黎却有些担心:“土层太厚,会不会积水?周围空旷,夏天紫外线会不会太强?崖柏怕高热高湿,幼苗还怕太强的紫外线。”
  “黄土母质质地轻且疏松多孔,不易积水;全县平均年降水量只有527.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2倍多,缺水。”宁县林业和草原局种苗站站长王甲的回答打消了邬黎的担心。至于紫外线的问题,他表示可以用遮阳布为崖柏幼苗遮阴。
  “横距2米、纵距3米,坑深30厘米至40厘米,填土后要压紧压实,最后浇上定根水。”在邬黎和缪先梓的指导下,10余名林场工人在雨中栽下了110株崖柏幼苗。
  随后,大家又为每一株崖柏幼苗挂上号牌,测量地径、冠幅、树高。“每一株人工繁育的崖柏都有自己的编号,所有信息都会被记录在案并输入电脑形成数据库,每一株都会被持续跟踪观察。”邬黎说。
  “如果试种成功,我们希望雪宝山保护区能在宁县建设一个崖柏人工繁育基地,以此为据点辐射西北。”看着自己亲手栽下的崖柏幼苗,石龙泉心里有了更长远的规划。
  寄望
  崖柏蔚然成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4月2日清晨,宁县马盖梁上杏花纷纷扬扬。马盖梁邻近饮马沟的崖边台地上,工人们正除杂草、挖树坑。这里,将栽下另外200株崖柏幼苗。
  “九龙川林场崖柏栽植区域是苗圃,而马盖梁栽植区域更贫瘠,也更接近自然环境。”石龙泉介绍,把崖柏幼苗移栽在两种不同环境中,便于进行对比,也更具有试验价值。不仅如此,马盖梁与饮马沟都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地理特征,“在此栽植崖柏,能够起到固土保水护坡的作用。”
  “我们引进崖柏,是希望在引进一种珍贵树种的同时,更好地改善宁县的生态环境。”石龙泉介绍,宁县的树种以国槐、刺槐、泡桐等为主,“国槐、刺槐等都是速生树种,材质差、经济价值低。崖柏材质好、树形美观,如果几十上百年后,崖柏能成为寻常树种在宁县蔚然成林,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座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