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我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由量到质的提升
培植“科技花”结出“产业果”
  本报记者 喻建国 通讯员 张运
  开州高新区成为全市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重庆市近零碳园区试点园区;德凯三期、天致二期等20个高技术投资项目顺利投产;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整合线上创新资源发布“科技地图”,上线运行“开智网”2.0版……
  2023年,我区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技赋能产业兴,绿色发展质效优。2023年,全区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达37.81%,技术合同成交额、合同量分别增长633.44%、343.75%。5G高速覆铜板制造技术、扣式可充电电池等一批原创性、首创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夯基立柱”为成果转化“架桥铺路”
  科技要强盛,机制是关键。
  2023年,我区制定出台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持续优化“1+4”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夯实以招商引资、产业运营、科技创新、人才引育4大板块为核心的顶层政策设计。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新获取4个区级部门“2号印章”,全权受理、办结审批事项33项。成立开州高新技术产业运营公司,创新推进产业基金和股权投资运作,合作设立5亿民生浦发专精特新基金。全年完成供地8宗537亩,保障到位资金62.9亿元。
  “我们迭代升级‘亩均改革’,打造三峡库区‘智造重镇’,积极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提升‘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全面建立了“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体系,创新赋能“接二连三”,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一个良好的创新机制,必然会让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加顺畅。
  2023年,我区制造业规上企业亩均研发强度、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分别增长6.4%、5.7%、4.6%,135家制造业企业评价结果在“两群”地区位列第一方阵。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香肠研究院等科创平台18个,引进新品种78个、新技术195项。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研发成果17项、实用加工技术39个、加工装备36套。中国香肠之乡、中国春橙之都等国家级名片全新加持。数字经济产业园建成面积达3万平方米,并与40余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
  开州高新区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阵地,2023年工业集中度达89.93%,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在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超60%。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融圈建廊,共赴远方。
  2023年,我区着力夯实“一号工程”,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纳入川渝统筹发展十大标志性合作事项,万达开云四地签订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框架合作协议。“开州产”寿光菜高光上市,“东菜西移”在全市推广。协同潍坊、江津、万盛互派科技专家35人次,联合实施科技协作项目8项。
  “春风送雨”助力科技创新“借船出海”
  春雨浇灌科技树,春风吹开科技花。
  2023年,我区改革“双倍增”培育机制,健全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机制,着力推动投入体制改革。聚商提质行动、链主培育计划风生水起,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引进新路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全年招引企业10家,新培育企业44家,高企认定通过率及认定量均创历年新高,总量达90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0%。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208家,累计达到514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0%。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总量74家,与万州区并列“两群”第一。
  “我们还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独立法人研发机构10个,打造三峡人工智能研究院、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8个,指导德凯实业成功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我区通过发布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若干政策等文件,探索科创企业投贷联动机制,提供科创贷、科创贴、科创投等多元服务,撬动企业科创动能,全年累计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30笔6.05亿元,发放“专精特新贷”9笔3245万元,兑现奖补资金9326万元。
  “揭榜挂帅”打通成果转化“快速通道”
  坚持问题导向,以企业“卡脖子”技术需求为“榜单”,面向全国“揭榜挂帅”,共发榜34个项目需求,共有40家单位参与揭榜……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我区在科技创新征途上涉深水、蹚新路、亮硬招赢得的。
  2023年,我区积极融入全国技术转移网络,落实科技成果进区县专项行动,获批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开州站,建成开州技术合同登记站,新增技术合同登记78项、累计交易金额2.7亿元,共享专利成果信息逾万项,医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7倍。
  以需求为导向,让更多科技成果通过转化“开花结果”、落地生“金”。我区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安排服务专班开展“一对一”辅导,选派科技特派员48名,引育专业技术经纪人59名,深入企业凝练技术需求112项、征集解决方案178套。承办中国创新挑战赛,推介成果204项,转化落地项目23项,签约金额6300万元。
  压缩项目申报时间,推动科技转化跑出“加速度”。2023年,我区建立“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库”,推行项目材料网上报送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实现项目和资金管理全流程在线办,课题任务办理时限由35天压缩至14天。
  “松绑减负”激发科技人才“跨栏奔跑”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2023年,我区优化全周期全要素服务,切实加强科技人才支撑,抓实人才政策兑现。印发《开州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编制人才工作三年行动清单,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开州英才计划实施办法“1+3”方案,系统重塑、全面升级人才工作体系。
  实施“智创开州”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行动,打好人才“引育用留”组合拳,是我区在人才招引上开出的一剂“猛药”。
  2023年,我区人才工作案例《回引回馈挖富矿引资引智兴帅乡——开州区在外人才回引回馈实践探索》获评全市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建立万达开科技专家库,聚集各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200余名。认定首批“开州英才”35人,新入选“重庆英才计划”1人1团队、“鸿雁计划”7人。全区人才资源总量32万余人,三年增长3.4万人。
  如何形成天下英才聚开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我区深化人才创业生活“一站式”“一揽子”服务工作,兑现人才奖补资金334万元,为优秀专家人才工作室等人才基地补助资金275万元。提供人才住房270套,开展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服务700余人次。与华为、百度、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等17家国内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数字经济生态圈。
  发展机遇,千载难逢;竞争态势,千帆竞发。面对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呼唤,我区将持续下好“先手棋”、牵住“牛鼻子”、勇闯“无人区”、拆除“篱笆墙”,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