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典”亮新时代 丹心铸师魂
■ 马晓晓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那时,我也是一名在校师范生,可说实话,当时我还并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席话的含义。
  2020年,作为定向师范生的我,一毕业便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一双帆布鞋,一个行李箱,我便向那个我只听过名字却从未到过的地方出发。大巴车一路向前,身后都市缤纷的光景消失殆尽,陌生孤独感渐次袭来。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不起眼的大门、巴掌大的操场、上漏下湿的宿舍,肆无忌惮地考验着我,最初的那份憧憬,全然被迷茫侵袭。
  更让我头疼的还在后面。班里的茜茜是个语言有障碍的孩子,刚接触时,我根本不知道怎样与她沟通,每次都尝试着让她能听懂我所表达的内容,但她总是低着头不愿意看我一眼。直到有一次,我看见万老师和茜茜相处的一幕。
  一次体育课上,万老师组织学生跳绳,看着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跳过去,躲在树后的茜茜露出了羡慕的神情。细心的万老师看出了她的心思,就微笑着走到她跟前,拉起她的小手,把她带到绳前:“来,茜茜,大胆地跳!”但她明显有些害怕,当万老师一遍遍鼓励、示范,陪着茜茜跳的时候,那摇动的绳、跃动的身影、绽放的笑容,是一本书,是我找到的答案。
  我恍然大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是啊,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万老师只是万千教师的一个缩影,每个小小的缩影,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她们是身边的典范,是新时代的典范,她们的光芒照进了学生的心里,也照进了我的心里。
  我们的学校在乡镇,学校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我深知,乡村教育既要扎根又要破土,习近平总书记那段饱含深情的讲话亦常在耳畔:“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从教以来,为了真正走进学生,我坚持每学期的家访。放学后我跟着学生一起爬坡下坎、穿越梯田,最远的地方要走一个多小时。我们班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过生日时常常缺乏父母的陪伴,因此我每学期都要开一次集体生日会。当我看到那个家境贫穷的孩子冬天还穿着单薄的外套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知该如何帮助他,用着最笨拙的行动表达着我对他的关心。当他穿着那件我给他买的棉衣,悄悄地凑到我耳旁喊出那声“妈妈!”,我再也忍不住紧紧地抱住他。我们班还有很多和他一样,没有妈妈的孩子,那我就来当他们的“妈妈”。无数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乡村教师,也是学生的第二父母,他们扎根乡村,把“双减”之政策,细到每一节课后服务中,把教育之行,踏进一深一浅的泥泞里,把线上之课堂搬进孩子们的院子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生逢盛世,我也有幸见证了党旗飘扬下的乡镇变化。如今,城开高速拔地而起,乡道也拓宽变平整,学校早已换上新装。大门庄重又气派,水泥操场变成了孩子们口中所说的“摔跤了也不会疼”的操场,每栋教学楼都刷上了靓丽的墙漆,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乡村变美了,人们的生活变甜了,教师队伍壮起来了,教师素质高起来了,孩子称乐、家长夸好、教师赞妙。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决策已经部署,秀美乡村在变化,灵动开州在变化,活力重庆在变化,幸福中国在变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这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素质发展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形成强大教育正能量,构建起一支以独立人格引领学生、以高尚品行影响学生、以深厚学养浸润学生、用无私大爱关心学生的教师队伍。作为帅乡的一名乡村青年教师,同所有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一样,在这个最好的时代,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潜心教书,立德树人,以典为灯,学习典范,成为典范,点亮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