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3版
2023我们不负韶华 2024我们踔厉奋发
——归家游子谈变化、讲收获、话愿景
  辰龙迎春吉祥年,城乡风景换新颜。随着龙年春节的到来,大量外出创业、务工、求学的开州人带着一年的辛勤与收获,陆续踏上回乡之路。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10名归家游子,分享他们过去一年的收获和喜悦,倾听他们新一年的梦想和希望,感受他们的激情与快乐,激励大家的士气和斗志,让大家以更加饱满的激情迎接新的一年。
  张学寨:
  文明乡风拂面来

    张学寨(中)

  临近春节,正安街道永共村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一个个庭院整洁有序,一条条村路平坦干净,一张张笑脸满怀幸福和喜悦,文明乡风拂面而来,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
  张学寨是永共村人,2000年,他离开家乡,前往北京务工。经过20多年的辛苦打拼,终于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经营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饮企业。
  张学寨表示,每年回家过年,他都会给亲戚朋友带点北京烤鸭、驴打滚等北京特产。等到过完年返程时,他车子的后备箱则装满了亲戚朋友回赠的腊肉、香肠等开州特产,他在外就靠着这些家乡的味道缓解思乡之情。
  “这几年回家过年,发现村里越来越热闹,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唱歌比赛、篮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里人也越来越‘讲究’了,一有空就去文化广场上跳舞、打羽毛球、下象棋、扭秧歌……现在随地乱扔垃圾的人也大大减少,屋里屋外、大街小巷变得干干净净。”谈起家乡变化,张学寨感触颇多。
  近年来,永共村整合多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依托乡村舞台、文化景墙、乡村广播站、休闲广场“一台一墙一站一场”,搭建党群服务平台,建立党群宣传教育、党群服务阵地,让文明乡风启迪心灵、惠及群众,绘出了一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卷。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传播家乡美食文化,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争取把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张学寨说。
  (记者罗洁文/图)
  朱占兵:
  家门口增收致富

    朱占兵

  寒冬腊月,大德镇龙王村村民朱占兵的家中暖意融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算着家里的增收账。他家去年的收入还不错,种植的翠冠梨产销两旺。
  “要过春节了,家里忙得不可开交,我爸一直给我打电话让我赶快回来,我特意提前10多天回来的。”朱占兵说,这几年,家里的水果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生意十分红火。
  2004年,朱占兵外出务工,一直在深圳一个厂里当技术工,工资虽不高,但能帮家里解决一部分生活负担。在外漂泊20年,他回乡就业的愿望日益强烈,接到父母的电话,他就迫不及待地往回赶,团聚的心一刻也不想耽误。
  “如今我回来了,就不打算出去了,就在村里和父母一起经营自家的果园。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出去打工。”朱占兵说,现在的龙王村留得住人了,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2023年8月,大德镇龙王村村支“两委”组织村民自筹资金150万元,硬化农村公路6公里,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龙王村产业多点开花、蓬勃发展,给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吸引了许多村民返乡就业创业。
  “希望村里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能越过越好。”朱占兵说,新的一年,他打算多学点水果种植技术和知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把家中的果园经营得有声有色。
  (记者罗洁文/图)
  杜秋悦:
  浓浓年味迎新春

    杜秋悦

  “回开州那天,刚刚下高速,我就看到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灯笼,尤其是看到高速路口环岛的花开富贵大花篮,顿时感受到家乡浓浓的年味。”1月31日,返乡大学生杜秋悦和朋友一起在城区步行街闲逛,体验家乡过年的热闹气氛,品尝久违的家乡美食。
  “吃着妈妈亲手做的包面,走在熟悉的步行街,约三五好友聊聊最近的生活,别提多安逸了。”杜秋悦谈起回乡过年的感受,幸福感满满。
  “前几天,我们去开州举子园逛了几个小时,里面吃喝玩乐样样齐全,拍照打卡停不下来。”杜秋悦说,这段时间开州举子园的蜡梅、红梅竞相绽放,微风拂过,花香扑鼻而来,漫步在花林下的游客纷纷拍照,呈现出“花儿枝头俏,游人林下闹”的美好意趣,让人流连忘返。
  杜秋悦表示,等到夜幕降临,汉丰湖也别有一番风味。她和家人一起在环湖步道上散步,游开州故城,到盛山广场观看流光溢彩的水幕灯光秀,日子别提多美了。
  回乡这几天,杜秋悦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家乡的年味还是那么浓,陌生的是家乡的发展速度。如今,一排排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农村公路四通八达,一个个美丽公园建成开放,城市发展越来越有“国际范”,不再是记忆里的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小县城了。
  “我学的是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看见家乡的高铁正在加紧建设,希望毕业以后能为家乡高铁建设贡献力量。”杜秋悦笑着说。
  (记者罗洁文/图)
  翁光财:
  幸福生活节节高

    翁光财

  “回家的感觉真好,一进村就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乡情。”刚从贵州回乡的敦好镇桃溪村村民翁光财看着左邻右舍的腊肉,深有感触地说。今年是翁光财外出务工的第20个年头,每年不管身在何处,他都会提前备好年货,带着家人回家过年,他说:“只有回家才算是真的过年。”
  清流绕村,阡陌相连,农舍整洁,村道宽阔……走在桃溪村乡村道路上,翁光财连连称叹:“现在大家住在新农村,环保意识大大增强,生活习惯越来越好,村里到处都干净整洁,住起很舒服。”
  桃溪村人居环境的变化离不开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的努力。去年以来,志愿者们利用大喇叭、院坝会、发放宣传手册,向村民倡议垃圾分类,把文明新风送到家。“我们刚到家,村里面的志愿者就上门看望,还给我们科普了垃圾分类知识。”翁光财说。
  村里的变化不仅仅是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农村饮水提升工程的投用更是让翁光财感受到家乡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过去,桃溪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以山泉水为主,每到低温结冰季节,用水就成为难题。“往年回来过年,做饭洗漱都要省着用水。今年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随时都可以使用,非常方便。”翁光财拧开水龙头,看着流出的自来水,乐呵呵地说。
  “新的一年,希望工作顺利,也希望家人健康平安,自己有更多时间陪伴他们。”谈到新年愿景,翁光财笑着说。
  (记者梅浩文/图)
  刘纪矜:
  商超惠民进社区
    刘纪矜

  1月23日,在南京上大学的刘纪矜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过年。临行前几天,她提前在网上购买了家人爱吃的零食,希望一回到家就能美美地吃上。
  “要不要我在网上多买点年货,免得还要去城区跑一趟。”回到敦好镇新华社区家中,刘纪矜一边拆着手里的零食包裹,一边询问父母。
  “不需要,咱们社区开了好几个大超市,随用随买都来得及。”刘纪矜的妈妈说,现在置办年货比以往省心了许多,购买零食、水果、蔬菜、时髦的新衣都不用往城里跑了。
  这两天,趁着好天气,刘纪矜出门转了一圈,发现过去的一年家乡变化确实大。“以前我家后面是一块闲置空地,现在修了一个特别宽敞的广场,每天都能看到许多年轻人在这里打篮球。”她说,现在学生放假回家有了运动的好去处,再也不天天窝在家里打游戏。
  逛累了,刘纪矜随意走进附近一家超市,准备买瓶水喝。没想到,这样一家小超市里的商品也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家门口的超市居然有了以往大城市才可以买到的商品。”刘纪矜惊讶地说,除了线下购物,现在还可以直接在微信小程序下单生鲜食品,第二天就能送到家,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一件件快递包裹,一个个便民超市,连接千家万户、千行百业,成为“活力敦好”的生动写照。刘纪矜说,作为一名大学生,看到家乡越来越好,自己感到无比自豪。谈到2024年的愿望,她表示自己也不能懈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从事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
  (记者罗洁文/图)
  陈历才:
  社区关怀暖人心
    陈历才

  每年春节,五湖四海的开州人纷纷回家,与家人团圆。
  “我是自己开车回家的,从深圳到老家要开20多个小时。”敦好镇水田社区居民陈历才说,虽然回家路途遥远,自己开车也很辛苦,但想到家人团聚开心的画面就不觉得累了。
  陈历才已经在外务工20多年,随着母亲年龄越来越大,与母亲相伴的日子越来越珍贵,所以每年春节都会带着妻儿一起回家,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团圆年。
  1月28日,陈历才刚回到家,就看见几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帮家里老人打扫卫生,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春节快到了,水田社区组织“老友所爱”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走进独居老人家中,为他们进行一场年前大扫除,用实际行动为老人们送上一份干净整洁的新年礼物。
  在打扫的时候,志愿者们耐心地给陈历才的母亲讲解冬季防火安全知识,询问她最近的身体情况。同时,志愿者们还检查了家中线路,确保用电安全。
  “在外打工最担心的是母亲一人在家,所以我经常打电话询问她最近的身体情况,叮嘱她注意安全。”陈历才说,如今,社区对老人的关爱无微不至,让他在外地工作更加安心。
  关爱老人只是水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水田社区广泛开展入户走访、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广大居民感受到社区的亲切关怀,营造出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
  说到新年愿望,陈历才腼腆地说:“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我希望能够过好每一天。”
  (记者罗洁文/图)
  唐国飞:
  村里修通致富路

    唐国飞

  2月1日一大早,唐国飞一家人便踏上返乡之路,一路上欢声笑语,期待着回家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
  “我们每次回家必吃一顿‘老亲娘牛肉包面’,然后开十几分钟的车就到我老家大德镇仁和村了。”唐国飞笑着说,“以前回村要绕很远的路,得从大慈那条老路走,很不方便,现在直接从金科维拉庄园那边上道,很快就能开到家门口。”
  仁和村虽然距离开州城区只有7公里,但前些年因交通不便,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偏远村”,村里的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
  “2010年,我开始外出务工,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唐国飞说,在外漂泊的日子,总是难免让人感到孤单,所以每年春节,不管多么忙,她一定要回家过年。
  2015年,仁和村修了一条7米宽的双车道水泥路,直接通往开州城区。路修好了,村民的生活也迈上新台阶。
  “路一修好,不少村民开起了饭馆和商铺,我家也开办了一个家庭农场。”唐国飞说,近几年,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因地制宜打造“七彩仁和”,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建成“七彩仁和”花卉园、“半坡人家”、“湖上云顶”等乡村旅游接待点,游客不仅可以观赏美景,还可品尝美食,个个流连忘返。
  谈到新一年的心愿,唐国飞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仁和村旅游,为我们村增添更多的人气,让我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也希望家人朋友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记者罗洁文/图)
  谢国聘:
  美丽乡村入画来
    谢国聘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故乡是所有人心中的牵挂,是剪不断的情思。”九龙山镇双城村村民谢国聘说,无论平日在何方漂泊,过年是一定要回到父母身边的。
  今年26岁的谢国聘,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在繁华的大城市上班,每天过着忙忙碌碌的日子,由于返乡成本高、时间紧,只有像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才能回家一趟。
  “在外辛勤工作一年,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返乡之路。”谢国聘说,父母早已翘首以盼地等候在路口。
  双城村海拔高,冬天可以看见皑皑白雪,夏天可以避暑乘凉,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如今,这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泥泞的小道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陈旧破烂的老房子变成了明亮整洁的小洋楼,零碎分散的小田变成了平整宽阔的大田……呈现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
  “每次回到家都忍不住要拍几张照片,真的太美了,尤其是冬季的雪景美如画。”谢国聘说,以前村里路还没修好、房屋又陈旧的时候,只觉得冬天是最难熬的日子,天很冷,路也滑。如今,能够安心欣赏美景,发发朋友圈,朋友和同事可羡慕了。
  谢国聘说,2023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得到了领导认可和公司的奖励,让家人不再担忧自己的日常生活。2024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人身体健康,自己能够升职加薪,迎来事业上的春天。
  (记者罗洁/文 受访者供图)
  许海浪:
  乡村旅游前景好
    许海浪(右)

  “在外面待久了,不管有没有挣到钱,还是要回家。”汉丰街道南元村村民许海浪说,在外创业多年,始终觉得每年带着妻儿回家和父母团圆是头等大事。
  许海浪夫妇在天津做餐饮生意,由于路途较远,加之春节期间生意较好,所以回家过年次数寥寥无几。长期在外始终觉得有些漂泊无依,回家创业一直是许海浪的心愿。
  “我们村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起乡村旅游,我们以前上学的学校被改成民宿,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许海浪说。
  汉丰街道南元村紧靠开州城区,地理条件优越,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便有不少游客前来赏花踏青。近年来,南元村紧紧抓住乡村旅游发展契机,联合企业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南山忆生态庄园,发展桃李果园采摘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我和回家过年的朋友聊天得知,他们很多准备过完年就不外出打工了,打算在老家创业,发展蔬菜、水果等种植业。现在返乡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路子也越来越宽,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回乡发展机会。”许海浪说。
  今年,许海浪带着妻儿同父母一起过年,一家人在一起喜悦满怀。新的一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在家乡做出一番事业,一家人平安健康。
  (记者郑玅文/图)
  龙琪:
  志愿服务活动多

    龙琪

  又是一年新春到,大学生龙琪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开启了回家之旅。“车站里大包小包的,特别热闹,大家终于可以回家了!”龙琪说,现在回家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从万州北站到开州的平湖快车班次越来越多,她再也不用等那么久了。
  “本来今年想晚点回家,准备报名参加学校的寒假实践活动。”龙琪说,她和父母交谈过程中发现自家所在的汉丰街道永兴社区就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离家近,又能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经过思考,龙琪选择报名去永兴社区的寒假公益托管班当志愿者,希望能够运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为小朋友们解答难题,同时给他们讲一讲课外的精彩故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龙琪说,永兴社区寒假公益托管班秉持“看管好、陪护好、教育好”的理念,设置多项趣味活动,包含益智游戏、经典阅读、特色手工等,让小朋友们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让他们在社区度过一个愉快、充实的假期。
  如今,寓教于乐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大家心中悄悄发芽、开花、结果……
  2023年,龙琪收获满满,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2024年,她也充满希望:“在学业上要更加努力,争取获得奖学金;在生活中,要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把关怀和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记者罗洁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