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川剧艺术必须走好传承创新之路
■ 曾信祥
  填词《鹧鸪天》以话川剧:
  慷慨激昂数百年,胡琴昆曲舞翩跹。花灯弦乐歌盛世,高亢腔声史册传。景如画,好河山,弘扬传统创新篇。西南韵味剧中带,演遍边陲都叫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川剧担使命,振兴践初心。川剧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一种集高腔、昆曲、胡琴、谭戏和民间花灯五种声乐艺术于一体的传统戏曲,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根植传统文化,创新川剧艺术
  回答时代课题,照亮川剧征程。川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必须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不仅学习深厚的艺术积累、生命演进方式,更要学习川剧关注民生命运、关注苦难历程、关注生命进程、关注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巴山秀才》《红楼惊梦》《四川好人》《变脸》《四姑娘》《中国公主杜兰朵》《刘光第》《还我河山》等经典剧目的长盛不衰,昭示了川剧艺术生命的不朽密码。逃避现实、简单摹写现实乃至虚构历史传统,将让川剧失去养育它的广阔空间和肥沃土壤。大型川剧《易胆大》是继承发展的典范,于1982年在四川自贡首次公演,1999年、2010年、2021年复排演出,于2007年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编剧是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导演由川剧名丑、国家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任庭芳担纲。《易胆大》是一部由闹剧组成的大悲剧,名优之死、立志复仇、一闹茶馆、二闹坟山、三闹灵堂、乐极生悲等精彩桥段依次上演,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完美呈现,反映了川剧艺人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和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对抗旧势力的情形。
  川剧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依靠以人为核心的记忆、技艺、经验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或为适应市场需求,或是舞台观念的革新,亦或演出空间的变化,许多剧种的技艺不断淡出舞台,曾经的艺术遗产在传承中渐次流失,一些艺术形态和表演法则逐渐趋于艺术本体的边缘化,甚至日渐式微。所以,必须抓好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因为川剧记录了各剧种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并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抓好创新,以形成符合时代和民族审美的川剧艺术。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还有剧种、剧目、舞台表演、音乐范式、包装策划的传承发展。《易胆大》《草鞋县令》《山杠爷》《金子》《江姐》等影响较大的优秀剧目历经几十甚至上百年,剧中舞台表演和音乐范式被很好地传承下来,成为流传最广的经典剧目之一。这些川剧艺术的精彩表演,在戏份上下足功夫,一招一式坚守如一,使之形神兼备、味醇根正,做到演员与剧目相互成就、相互促进、相互映衬,熠熠生辉,这就是与时俱进、创新川剧艺术的结果。
  二、强化川剧培育,接力师承模式
  一曲未终惊四座,诸家云集唱千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老一辈川剧艺术家注重传承,因戏结缘,采用师承模式培养青年演员。一批批青年演员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壮志情怀,坚守在演出第一线,成为川剧艺术承上启下的骨干力量,同时,川剧艺术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使一批优秀保留剧目富有新意,焕发着青春光彩。作为成都市川剧院经典师承保留剧目的川剧《燕燕》于1962年首演,剧中燕燕与李维德、莺莺、老夫人构成两大阵营,形成一个丫鬟向三个贵族发起抗争的故事。两大阵营的斗争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抗争就是情节主线。在此主线下,每个个性复杂的人物从扁平走向立体,不断变化,栩栩如生,这就是吸引观众的主要戏码,也是构成经典作品的典型性魅力。经典川剧代表作《巴山秀才》是一个师承范本,由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和南国编剧、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等主创,曾荣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足见川剧培育、以师承接的重要性。
  挥鞭为马,摇棹作舟。川剧艺术必须贯彻好传承、创新的部署和行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编川剧佳作《草鞋县令》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打造,由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陈智林携手肖德美、刘谊等川剧名家联袂主演,于2022年9月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该剧讲述了清嘉庆年间四川什邡县令纪大奎面对灾情勇于解决民生难题的故事,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的唱词唱腔、浓郁地道的川味腔调,让这出川剧再登艺术高峰,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振了川剧的精气神。
  三、构建恢弘体系,升华艺术精神
  齐聚拿手戏,剧韵家国情。川剧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形式,之所以经久不衰、兴旺发达,在于能够抓住人们的情感,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成为剧中人,从而构建起恢弘的川剧艺术精神体系。作为国宝级的艺术形式,川剧的艺术含量和文化营养最为丰富,可谓是所有艺术门类的综合体现,既是传统审美艺术的结晶,又是历史文化积淀的遗产;既是地道的民族之魂,又是民众参与度较高的大众艺术,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戏曲精神的重要载体。川剧的拿手戏“变脸”则是其精髓的艺术体现。变脸是艺术灵魂,脸谱则是人物形象,众多脸谱构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形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系。其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善良人性、惩恶扬善、褒忠贬奸等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载体。
  听弦板行腔,不老川音传万代;从源头起调,无穷渝韵醉一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戏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执着坚守。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川剧《江姐》不仅在重庆本地演出,更是在川渝云贵等省市广袤的大地上留下足迹,还北上进京演出。2022年9月,《江姐》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是重庆市文艺界继川剧《金子》后重获此奖。《江姐》此前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建党百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作为重庆舞台艺术作品的杰出代表进京参加庆祝建党百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得到戏曲界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充分认可。
  总之,要推动川剧艺术的大发展,就必须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紧紧抓住观众的多维度视觉,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石,以古来的民间故事、深邃的社会题材为主题,广泛挖掘川剧的文化底蕴,让更多人认识川剧、了解川剧、喜爱川剧,真正做到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并进,执着坚守川剧艺术精神,让川剧艺术在中华戏剧百花园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与青春活力。
  赞曰:华灯溢彩鼓锣喧,粉墨登场巧转旋。幽雅唱腔承重任,风流扮相把情牵。一人可唱千秋事,数员能藏百十篇。看客欣然把戏入,秋来春去数华年。
  (作者系开州区政务信息中心副主任、开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