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创业路上不管多坎坷依然坚持前行
——记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副会长谭术清
    谭术清在办公。记者 谭友林 摄

  本报记者 程超
  创业路上没有坦途,只有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成功。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副会长谭术清的创业故事正是如此。1971年,谭术清出生在中和镇牌楼村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家境贫困,18岁就外出打工,在广东省东莞市一家毛衣制造厂从普工做起,后来到云南省昆明市开门市销售毛衣,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当谭术清有了一定积蓄后,他又返回广东省东莞市开办企业,生产毛衣制品,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亏损严重。他并没有气馁,转型做起化工产品研发。如今,他的化工企业年销售额达6亿元。
   外出打工辛酸多
  谭术清从小生活在农村,家里贫穷,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14岁那年父亲又患病卧床不起,他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
  1989年,18岁的谭术清看到很多人外出打工,也动心了,他只身到广东省东莞市打工。初到东莞市时,他找不到工作,带的钱也很快用完了,连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
  “人家都是要有经验的熟手,我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很难找到工作。后来,我跟着一个老乡学了几天纺织技术,终于进了一家毛衣制造工厂。”谭术清说,进厂之后,由于他不会操作机器,一个月下来一件毛衣也没有织出来。工资是按计件算的,他不仅没有工资,还要上交每月36元的生活费,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离开工厂。
  在外漂泊半个月后,谭术清终于进入了一家毛织公司当学徒。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非常珍惜,勤奋学习纺织技术,得到了香港大师傅的认可,教会了他全套纺织技术。同时,香港大师傅还把公司的花机、缝盘机等机器交给他管理,他的工资也由100元涨到了600元。
  创业路上勇探索
  1991年,谭术清跟朋友到云南省昆明市玩,看到了当地毛衣制品市场前景,就在昆明市批发市场租了两间门市,自产自销毛衣。
  “当时我上班的那家公司有一批淘汰的纺织设备,我就用很低的价格买下来,运到云南省去生产毛衣。”谭术清就在批发市场附近的村里租了几间房子当厂房,聘请了30名员工,结果生产出的产品供不应求,他每个月还要去东莞市进货。
  创业虽然很辛苦,也让谭术清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第一年他就赚到了20万元。经过几年打拼,谭术清有了一定积蓄和经商能力,他决定关掉昆明市的门市和小作坊,返回东莞市办一家规模更大的毛织厂。
  1997年,谭术清在东莞市大朗镇租下两栋楼,购买了新的纺织设备,招聘了100多名员工开始毛衣生产。他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
  “那几年确实赚钱,但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的外贸订单全部是亏损的,因此我就把毛织厂关闭了。”谭术清说,因为当时他还有一家化工企业,他打算把化工企业做大做强。
  化工行业结硕果
  2004年,谭术清就投资创办了一家化工企业。
  “我小舅子是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的大学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一家研究所工作,2004年春节他来我这里玩,我问他一个月工资有多少,他说1000元。”谭术清觉得小舅子的工资太低,建议小舅子跟着他干,他可以投资办一家化工企业,聘请小舅子当总工程师。
  随后,谭术清投资100万元创办了一家化工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具有自主品牌的丙烯酸树脂、不饱和树脂。这是一种油漆中的主要原材料,广泛运用于3C产品、新能源、汽车内饰、家电、五金、塑料、油墨等领域。
  2008年,谭术清关闭毛织厂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化工企业,到处拓展市场,他的企业不仅成为美的、格力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供应商,产品还远销越南、美国、英国等国家。如今,他的化工企业年销售额达6亿元。
  在外创业成功的谭术清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2017年,谭术清耗资10多万元,为中和镇牌楼村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并积极捐款为村里修建公路。
  “我希望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正在积极考察,寻找合适的项目,希望能够回家乡投资,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谭术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