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人生就是要不断尝试,不断挑战自己”
——记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副会长温目均
    温目均近照。 记者谭友林摄

  本报记者 程超
  现年52岁的温目均,是临江镇复扬村人,初中毕业后,他在家里帮着父母经营面粉厂。但温目均一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希望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19岁那年,温目均到深圳打工,从一名普工一直做到公司高管。但温目均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从自行车配件做起,经过努力,如今工厂从最初3人发展到几百人。
  “只要技术好,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我父母、大伯等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承包了村里的社办企业——面粉厂。”温目均说,初中毕业后,他就在面粉厂里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看着同村的小伙伴一个个离开村里,温目均十分羡慕。1990年,19岁的温目均也跟着同村的小伙伴一起来到深圳打工。
  初到深圳,工作并不好找。在同乡的帮助下,温目均进了一家生产自行车配件的台资企业,从一名普工做起,每月工资仅100元。
  “最开始从普工做起,一个月后,我就从普工升到到了生产主管,工资也由100元涨到了1000元。”温目均说,从小他就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加上在自家的面粉厂里干过几年,对各种机器早就不陌生了,所以工作很快就上手了,赢得了老板的认可。
  “在外打工,只要你技术好,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温目均说,他努力钻研技术,在1994年朋友创业时,就高薪挖他去当技术厂长。
  “人生就是要不断尝试,不断挑战自己。”温目均没有犹豫,接受了这份工作。这是一家从事自行车整车生产的企业,在这里,温目均没有停止技术上的追求,他学会了很多东西,包括生产技术、员工管理、产品销售等。
   “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折腾的过程”
  “给别人打工,发展受到限制,干啥事还要看老板的脸色,我决定还是自己创业,自己说了算。”温目均说。
  2000年,经过慎重考虑,温目均决定自己创业。随后,他注册成立了深圳市集源自行车厂。
  创业并不容易,一开始工厂规模小、订单少,为了打开市场,温目均每天坐公交车到处去拜访客户、跑业务。凭着对工作的热情,温目均的业务越做越大,工厂从最初的3名员工发展到500多人。
  “创业非常不容易,也多次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凭着热情坚持了下来。”温目均说,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折腾的过程,不轻言放弃,是他成功的秘诀。
  随着市场的变化,自行车市场已经出现饱和,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温目均开始思考工厂的转型。经过市场调研,温目均发现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已经成为潮流,产品供不应求。2003年,温目均把工厂从深圳市龙华区搬迁到东莞市黄江镇,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开始生产电动自行车及电动三轮车。
  经过几年的发展,温目均的企业也从单纯的配件供应商,变成了整车制造企业,他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荣力电动力。
  “我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2012年东莞市出台一系列的限行电动车的政策,我又一次思考企业的转型。”温目均说。
  温目均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成本越来越贵,而电动叉车在超市、物流中心、建设工地等各种场所运用会越来越多。生产电动叉车应该能钱赚,温目均又决定转型生产电动叉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要重新购买新的生产设备。“我原来700多万购买的设备,当废铁只买了30多万。”温目均说。
  付出总有收获。温目均工厂生产的荣力牌叉车远销国内外市场,还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同时,他也加入了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并担任副会长一职。
  “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十多年前村里修路,我还捐了两万块钱。”温目均说,疫情期间,他还捐款捐物,支持家乡的抗疫工作。随着年纪的增加,他的思乡情结越来越重,近年来更是频繁往返家乡,他希望家乡的未来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