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创业不容易,坚持才有机会”
——记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副会长胡道英
    胡道英在办公。记者 谭友林 摄

  本报记者 罗洁
  “人要干出一番事业,让自己有所收获。”这是胡道英经常说的一句话。
  每天一大早,胡道英走进生产车间,听到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她就干劲十足。
  19岁那年,胡道英到南方打工,用日复一日的辛勤打拼,成长为如今的东莞市特德制辊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省重庆开州商会副会长。
   追梦起航 只身南下
  1981年10月,胡道英出生在渠口镇钦云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记事起,她便看着父母在地里辛苦劳作,一年到头却挣不了多少钱。
  即便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借钱也要供胡道英读书,这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去,摆脱这种贫苦的生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2000年6月,胡道英从湖北省荆州市纺织工业学校毕业,为了赚更多的钱,孤身一人南下打工。
  初到深圳市时,大城市的繁华,让胡道英憧憬不已,盼望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初入社会,她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投递出去的简历都是石沉大海,身上的钱也所剩无几,每天啃着硬邦邦的馒头,时刻担忧着未来的生活。
  “我是不会回去的,不管有多难,要吃多少苦。”为了生计,胡道英最后进入了一家电子厂打工,成为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那年胡道英19岁。
   学无止境 奋斗不息
  流水线的工作,一干就是两年。每天与冰冷的机器打交道,让胡道英感到非常地惶恐。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在想,这样的日子我要过一辈子吗?
  不,她不愿意。为了让自己振作起来,打破这种如一潭死水的生活,胡道英拿出所剩不多的积蓄,毅然报了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财务学专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白天上班,晚上学习,这是胡道英的生活常态。当工友们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时,她在聚精会神地上网课;当别人在闲谈时,她在认真地看书;当工友领到工资出去吃喝时,她仅留下微薄的生活费,其余的便购买资料。
  工友们时不时调侃道:“胡道英,你学这个有什么用啊,不如多花点时间干活,还能多赚几个钱拿回家。”对于工友们的调侃,胡道英置之不理,她明白,自己选择的道路只有靠自己才能走下去。
  “坚持学习,是我养成的最好习惯。”胡道英感慨地说,学习使人进步,让她从一个流水线的小工走进了办公室当文员;从一名普通的出纳、会计成为了财务主管。
   厚积薄发 勇攀高峰
  随着个人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的丰富,胡道英发现,要想彻底改变命运,必须要走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创业。
  听说胡道英要自己创业,父母十分担忧,但还是支持她。“爸妈,你们尽管放心,别人能行,我也能行。”胡道英安慰父母说。
  创业,干什么呢?胡道英的丈夫提出,“既然我是干聚氨酯制品行业的,那么我们不如就干这行,只要做专做精就行。”
  说干就干,2009年,胡道英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都拿出来,还向两个同事借了5000元,租了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场地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举步维艰。没积蓄、没资源、没人脉,拿不到订单,账面入不敷出,让原本拮据的生活更加困难。“那个时候,我们有些机器设备都是自己手工做的。”胡道英说,手里没钱,白天坐公交车出去发传单拉业务,晚上还要参与生产。
  2011年,胡道英和合伙人共同创办了深圳市宏特精密五金塑胶有限公司,在宽敞明亮的工业园区有了厂房,加工、售卖普通的塑胶产品。
  2017年,由于与合伙人的经营理念不同,胡道英拿出160万将所有股权回收,成立了东莞市特德制辊有限公司。
  多年的积蓄都用来收回股权,导致公司周转资金吃紧,胡道英却仍然坚持研发新产品、开发新的生产线,她始终认为创新是一个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源动力。
  如今,胡道英的公司厂房面积近3000平米,建成了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包胶生产厂家,主要生产硅胶、聚氨酯(PU)、橡胶包胶等系列产品。
  从坐公交发传单拉客户到拥有自己的代步车上门拜访客户;从拿着样品推销被拒之门外到订单源源不断;从两个人的单打独斗到与四十余名员工一起并肩作战,一步步见证着胡道英艰苦的创业历程。
  不骄不躁,稳步前行。如今42岁的胡道英,自信从容地搏击在商海浪潮之中,她说:“人要有梦想,并为之奋斗;创业不容易,坚持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