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厚植沃土,以人才优势赢得竞争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万州区超四千名研发人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在研发新产品。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梁平实验基地,科研人员做玉米种子检测。

企业科技人员对创新产品进行确认。

重庆首届三峡人才节招聘会。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近年来,万州区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政策,通过搭建平台、“激励+”等一系列要素保障,厚植人才沃土,增强人才获得感、责任感、归属感,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以人才优势赢得竞争、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截至目前,万州区研发人员达4431人,占渝东北总量的38%,国家万人计划人选、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达到286人,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为万州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A 搭建平台 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不仅是对我们这些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有创新创业平台助力,公司研发团队更有信心将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在11月15日举行的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创业创新大赛暨第七届“渝创渝新·创响万州”创新创业大赛上,重庆衡远科技带来的BT1500锂电搅拌机项目获得二等奖,这让团队高级工程师万玉华很高兴。万玉华介绍,该产品共申请知识产权专利30多项并成功走向市场。
  “为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升预警监测能力,院士工作站应运而生,我们工作站成立后主要围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重庆三峡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几年前,重庆三峡学院就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组建院士工作站,其核心团队是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团队,主要围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服务万州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站开展的“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地基SAR形变测量技术实验研究”,针对植被覆盖条件下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需求,研究长时间基线条件下的低频段地基SAR形变测量技术。经过科研人员几年的辛苦付出,工作站解决了低相干性SAR图像序列的永久散射体选择和相位解缠问题,有效解决了库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难以监测和预警的难题。
  其实,“双创”大赛和创建院士工作站只是万州区聚集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平台、为创新人才提供“用武之地”的一个缩影。
  为强化创新载体平台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为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万州区科技局通过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的通道,为高校与企业牵线搭桥,引进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哈工大重庆研究院、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等32家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在万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
  据了解,目前万州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90家,2023年新获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家。围绕新材料、电动汽车、生态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认定区级技术创新中心8家、新型研发机构1家,制定出台《万州区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新认定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星创天地3家,万州区孵化载体在孵企业(团队)超过900个。制定出台《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方案》,建成一期核心载体“三峡科创智谷”,入驻首批团队9支。大力引育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技术经纪人初级72人、中级63人。
   B “激励+” 实现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
  万州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通过人才“涵养”进一步激发科技型人才的创新热情,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万州区秉承“以最好的服务聚集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留住最需要的人才”理念,遵循科技创新发展的市场机制,完善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实现科技与人才的“双轮驱动”,万州区科技局聚焦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潜力,会同万州区委组织部、万州区人力社保局印发《万州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制定“探索设立青年科研专项”等支持措施10条,推动万州区政府与重庆市科技局成功组建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万州区),支持优秀人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同时,大力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科研攻关。设立区级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支持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共组织实施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38项、190万元。在2023年度区级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中专门设立并支持青年项目10项,推动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科研骨干队伍年轻化。威科赛乐宋世金、江东机械刘雪飞分别申报的“低位错GaAs衬底及外延材料研发及应用”项目、“高性能钛合金及航发叶片热胀成形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得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支持。9名科技人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
   C 厚植沃土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浓厚的科创氛围,让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余海波是一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江东机械科创团队,见证并参与了公司“卧式高压超长气瓶成型关键技术突破与研发”项目。
  “团队有10位科研人员,包括机械、电气、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等,人才的不断‘加持’,为企业‘添油加力’。”余海波告诉记者,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日前成功研制了一台“8000KN卧式成型拔伸机”,建成了满足年生产5万件卧式成型拔伸机成型件的产线1条,依托该产线开展了高压气瓶成型技术的国产化应用研究,目前已具备了多种类型气瓶的成型能力,正批量生产长度1400-3600mm高压气瓶,通过该项目的示范作用,成功实现了公司多台液压成型设备的产品销售。项目完成后,预计未来3年—5年,每年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8000万元,新增利润1100万元,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不仅仅是江东机械。据了解,近年来,万州区不断厚植人才发展沃土,以人才优势赢得竞争、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研发人员4431人,占渝东北总量(1.16万人)的38%。其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研发人员分别为2053人、1844人、470人,分别占全区研发人员总量的47%、42.2%、10.8%。万州区高校研发人员占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研发人员1431人,占全区研发人员总量的32.3%,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9.5个百分点。
  人才的不断聚集,为万州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截至目前,万州区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8家;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80家;45项科研项目成果获市政府科学技术奖;2023年1月—10月,万州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10.26亿元、同比增长106%。
  (本版文图由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