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大唐群星闪耀时》,一部剧版《长安三万里》
■ 蒋敬诗

  今年暑期大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里面说: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网红作家周公子在他的《大唐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说:思想源于生活,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人。
  毫不夸张地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也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学审美天花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每个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用一句互联网时代的话来形容,唐诗就是一个超级大IP。在我看来,《长安三万里》和《大唐群星闪耀时》对这个超级IP的解读方式都颇具时代性,因为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最重要的触角放到了“人”的身上,诗歌不是单独出现的,它和诗人的命运,甚至和整个民族的命运,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
  《长安三万里》以高适和李白的交集为主线,让高适作为线索人物游历各处,见证李白的各个人生阶段,让观众代入高适的视角,亲眼见证当年在长安城以李白为代表的一群诗人的故事。它的结构像伍迪·艾伦的名片《午夜巴黎》,1000多年前长安,就像后来的巴黎,也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至于《大唐群星闪耀时》,肯定是受到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启发,但我觉得它更像一部剧版的《长安三万里》,比起电影,出场人物更丰富,时间跨度更大,故事更饱满,作者把每位诗人的作品、历史背景和生平传记融为一体。在作者的笔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韩愈、元稹……大唐最具代表性的8位诗人,每篇人物故事都像单独的电影一样精彩,所以它的体量就像长达8集的《长安三万里》。在体裁上,作者讲述每个诗人都有一个概括性的标题,比如孟浩然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我示范给你看”。看上去这是典型的流量时代的“标题党”,但实际上作者是能够做到逻辑自洽的。为什么孟浩然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呢?
  原来当时孟浩然入长安的时候已经名动天下,但他居然在觐见唐玄宗时脑壳短路,在皇帝叫他写诗的时候,他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就是唐玄宗没有识人之才,我这么有才华你居然不赏识!之后他多次科举考试不中仕途不顺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此外,李白的标题是“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大唐”;杜甫是“从高富帅走向诗圣的路有多长”;韩愈是“勇往直前、炮火全开的人生到底有多酷”……都是同样的风格,看似危言耸听,实际却不过分。作者以学术性与通俗性、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形式将诗歌与诗人的命运融为一体,不但还原了唐诗背后的悲欢离合,而且颠覆了人们对于诗人的刻板印象。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又幽默风趣,时常让人忍俊不禁。作者本人甚至说:“如果真能穿回唐朝,有幸拜见太白,终于可以面无愧色地来一句:李大哥,为了让读者们认识一个全面、立体、真正的你,不才在下真的尽力了!”至于《大唐群星闪耀时》是不是像他说得这样厉害,那就只有请读者来评判了。
  如果你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意犹未尽,那再看《大唐群星闪耀时》,或许更能理解为什么“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穿越到大唐,骑着骏马,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和那些诗人们把酒言欢,醉看风月。当你游历在祖国的名山大川,遥想你脚下的土地就是1000多年前诗人登临过的地方,当你随口念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时候,那一瞬间,你就已经和诗人们共情。这是对宇宙和自我的深切感受,这是人类永恒的情怀投射,这也是诗歌为何只有寥寥数语,却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原因。那些写诗的人,那些久远的文字,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三万里那样遥远,但每次只要一读到他们就像昨日重现,每一个意象,每一种情绪都如此鲜活,仿佛从没远去。
  时至今天,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是中国人,当我们爬山登顶,脱口而出的往往会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穿越长江三峡,百分百会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面对离别,涌上心头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诗,就是铭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精神乡愁。建议用你碎片化的时间阅览《大唐群星闪耀时》,也许你会更好地明白乡愁因何而生,因何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