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白桥镇武城村坚持党建引领促进经济发展
蓝莓飘香产业旺 富民兴村底气足
  本报记者 喻建国
  初冬时节,在白桥镇武城村蓝莓基地里,30多名村民利用晴好天气锄草施肥,用双手编织来年丰收的希望。
  近年来,武城村按照“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采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脱贫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蓝莓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放大村民增收致富效应。
  截至目前,武城村已建成高标准蓝莓产业园350亩,年产果2万余斤,销售鲜果收入20多万元,今年还酿制了上万斤蓝莓酒,蓝莓产业正绘就乡村振兴“莓”好“蓝”图。
  党建引领兴产业
  站在白桥镇猫儿山山顶,只见四周山峦起伏,树木苍翠。
  山脚下,一大片蓝莓园被树林环绕,层次分明。走近细看,1米多高的蓝莓树撑开绿伞,叶片泛着油光。
  “以前这里是一片废弃的猕猴桃园,长满了杂草杂树。”武城村党支部书记童才平介绍,一度时期,由于村里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猕猴桃无人看管、闲置荒废。
  这边的土地“睡大觉”,那边的土地却“醒得早”。2017年,一位镇外的“拓荒者”在武城村搞起蓝莓产业,每斤卖到八九十元。
  村民眼红了,村党支部趁热打铁,创新“党建+产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因势利导增厚村集体经济“家底”。
  流转土地、清除杂草……2019年6月,武城村成立开州区裕民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250亩土地种植蓝莓。当年10月,栽下蓝丰、公爵、莱克西等蓝莓苗4万余株。
  产业之路一波三折,第二年春,蓝莓苗枯死了20%。“因土地翻耕太深,根须难以长入生土,造成枯苗死苗,损失3万多元。”童才平回忆当时的情景,言语中依然充满不甘与失落。
  冷水浇灭不了希望的火焰,武城村党员干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多方筹资购苗补栽。为确保成活率,他们在补栽时特意在树蔸处盖上一圈熟土。这些熟土,全是武城村党员干部和热心村民肩挑背扛运来的。
  苍天不负人,苦尽甘自来。通过精心管护,2022年,蓝莓开始挂果,武城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10多万元。同年,武城村集体经济组织“并购”了那位镇外创业者的蓝莓园,全村蓝莓种植面积达350亩。
   科学管护提品质
  在武城村蓝莓基地里,一块块如A4纸大小的黄色纸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这是诱虫板,上面沾的是飞蛾、蚊蝇等害虫,共有上万张。”童才平介绍。
  同时,蓝莓基地里铺着两层地膜,上层是银色的,具有反光效果,能驱散害虫,增加果树光合作用,提升果品甜度;下层是黑色的,有降温保湿作用,能抑制杂草生长。在发展蓝莓产业中,武城村坚持走绿色高品质发展之路,在锄草施肥、修枝压枝、授粉疏果、治病治虫等生产环节,均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管护。
  在蓝莓冷藏库内,上万斤蓝莓酒存放在数十口大瓦缸里,散发出甜甜的酒香。蓝莓成熟时,还可以在冷藏库存放30天左右,实现旺季贮、淡季销。
  近年来,武城村围绕蓝莓产业,先后制定贮存技术规程、生产技术规程等10多项标准,完成蓝莓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为蓝莓育苗、建园、种植、修剪、田间施肥、病虫害防治、贮存等提供技术依据,也为蓝莓生产各环节和产业链延伸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富民促振兴
  12月5日,村民王成元拿着锄头,麻利地铲除蓝莓树下的杂草。“活儿轻松,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全家的花销够了。”王成元说。
  近年来,武城村以“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脱贫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蓝莓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基地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助农增收,受益村民涉及周边9个村110户500余人。
  武城村4组村民张应福、胡清菊夫妇是蓝莓基地的“长期合同工”,每天除管护好蓝莓树,还养了两头牛,家庭收入超3万元。“今年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的劳务报酬达20多万元。”童才平说,蓝莓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不少村民参与采摘、包装、田间管理等工作,打开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