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生平简介
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重庆市开州人。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今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青年时代即萌发了富国强兵、拯民于水火的思想。
1911年参加反清学生军,响应辛亥革命。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3月在攻克丰都县城的作战中右眼中弹致残。在“二次革命”、护国、护法等战争中,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被誉为“川中名将”。1924年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与朱德、杨闇公等发动泸(州)顺(庆)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1927年春,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8月,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1927年冬赴苏联,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转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对军事问题补充报告》。1930年夏回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32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为红五军团参谋长。长征开始后,他勇挑重担,先是担负艰巨的殿后重任,后又勇任先遣队司令,为中央红军开辟通路。他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彝海结盟”成为长征史上的佳话。他拥护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同朱德等一起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指挥部队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实行“敌进我进”,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蚕食”和残酷的“扫荡”。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与邓小平等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8月25日,刘伯承等从延安回到太行前线,率部与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作战,先后取得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的胜利。上党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重庆的谈判。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与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大量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947年6月底,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取得了歼敌55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彻底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委书记、市长。1949年10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向西南、华南进军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策略向西南进军,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等省。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军民肃清匪患,恢复经济,筹划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为解放和建设西南地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11月,刘伯承受命赴南京创办军事学院,担任院长,后兼任政治委员,执行了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校方针,数年之内,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中级军事指挥员,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刘伯承同志学而不厌,勤读不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他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精辟独到的军事著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务。他积极参与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建议,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来源: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管理处)
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今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青年时代即萌发了富国强兵、拯民于水火的思想。
1911年参加反清学生军,响应辛亥革命。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3月在攻克丰都县城的作战中右眼中弹致残。在“二次革命”、护国、护法等战争中,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被誉为“川中名将”。1924年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与朱德、杨闇公等发动泸(州)顺(庆)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1927年春,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8月,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1927年冬赴苏联,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转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对军事问题补充报告》。1930年夏回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32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为红五军团参谋长。长征开始后,他勇挑重担,先是担负艰巨的殿后重任,后又勇任先遣队司令,为中央红军开辟通路。他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彝海结盟”成为长征史上的佳话。他拥护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同朱德等一起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指挥部队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实行“敌进我进”,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蚕食”和残酷的“扫荡”。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与邓小平等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8月25日,刘伯承等从延安回到太行前线,率部与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作战,先后取得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的胜利。上党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重庆的谈判。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与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大量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947年6月底,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取得了歼敌55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彻底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委书记、市长。1949年10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向西南、华南进军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策略向西南进军,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等省。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军民肃清匪患,恢复经济,筹划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为解放和建设西南地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11月,刘伯承受命赴南京创办军事学院,担任院长,后兼任政治委员,执行了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校方针,数年之内,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中级军事指挥员,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刘伯承同志学而不厌,勤读不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他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精辟独到的军事著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务。他积极参与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建议,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来源: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