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一 生 只 做 一 件 事
——记开州英才、开州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李刚
    李刚(中)和纪录片创作团队讨论纪录片创作工作。(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熊程成
  言为记者,记录者也。记录什么,成了记者的核心和全部的价值体现。从“记”蜕变为“者”的过程,是一段可能漫长至一生的锻炼成熟与本领的历程,也可能是一次不可能重复的生命涅槃。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要做一生。开州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李刚执着坚守新闻战线风雨三十载,秉承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以独特的视角、手中的笔和镜头,努力讲好开州故事,用奋斗诠释初心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创作出一大批优秀广播电视新闻及视听文艺作品,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30年来,李刚创作的15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得一等奖及金奖50多次,并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立项资助。他先后获评首届开县“十佳青年”、开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市级人才、2023年开州英才。
  传承 追梦的脚步
  11月8日,是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当天李刚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追忆父亲作为老新闻人对他的至深影响,又展望未来,表达了将继续奋斗在新闻道路上的决心。李刚的父亲李中正,在新闻战线上战斗了50多年,老人以从事新闻写作的执着和取得的成就,赢得了尊敬,曾被大家称为开州新闻界的“活化石”。
  传承,是承上启下,一脉相通。李刚从小耳濡目染,受父亲的影响,对新闻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走上了一条新闻采编的“不归路”。
  “只有高小文化的父亲,从错字连篇到知名‘记者’,靠的是勤奋好学,他一辈子为了新闻事业鞠躬尽瘁,并捐赠了毕生心血换来的全部稿酬和奖金。父亲的孜孜不倦和无私奉献,对我影响很深,也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李刚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写新闻,用新闻去记录我们这个时代。’这是父亲说的话,我一直记在心底,激励鞭策自己。”父亲对新闻的热爱和坚守,让李刚更加坚定自己的新闻梦想。
  说到影响与感恩,李刚还谈及一个人,就是开州文化名人、开州新闻界前辈陈宇光,“他是我走进新闻行业的引路人,从宇光老师那里,我学会并找到了好记者讲好故事的途径与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一步一个脚印。怀着对新闻纪录片创作的锲而不舍和执着追求,李刚对大山有着一种朴实纯真的情感。所以,他执着于大山题材的挖掘和表现。
  在20世纪90年代,李刚每年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会深入大山、沉入大山,用摄像机记录三江三里的点滴变化。在1996年至2010年期间,他的“山”字系列纪实作品一个接一个展现荧屏,得到广大观众以及业界的好评,其中《大山的儿子》《远山》《山还是那座山》《山里人》《山不转水转》《山河不改心不甘》等“山”字作品获得国家及省市级以上奖励30多项。
  发现 平凡的光辉
  开拓新视野,增长新本领,才能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在2000年至2008年期间,李刚热衷于电视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尝试和创新。尽管在当时受到设备、人力、财力资源方面的制约,但他和同事们竭尽全力创造条件用心去创作。
  俯下身,沉下心,敢闯敢干。2003年,原开县广播电视台在全市首开区县电视台自办电视文学栏目先河,并集中播出本土电视文学作品近50部(集)。其中,李刚参与主创的《登长廊》《作客山乡》《钟声》《抚摸一条船》《锦橙之恋》《太阳雨》《父子兵》《水魂》等电视文学艺术作品分别获得国家及省市级以上奖励40余项。
  好记者是通过好作品体现出来的,好作品是通过好作风创作出来的,好作品、好作风彰显着好记者的优良品德。
  2003年12月23日深夜,高桥镇罗家寨发生特大井喷事故,富含硫化氢的天然气猛烈喷射30多米高,失控的有毒气体随空气迅速向四周弥漫。
  危急关头,记者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李刚和同事们不顾自身安危深入事故核心区,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李刚第一个连线中央电视台,用镜头记录下一幕幕抢险的瞬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些影像成了珍贵的历史档案。2004年,李刚作为“12·23”特大井喷事故抢险救灾工作先进个人代表,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亲切接见,这也成为他人生中一段最深刻的记忆。
  百折不挠,方能一往无前。麻柳乡执政为民在全国首创“八步工作法”的深度报道、“你在他乡还好吗”三峡工程外迁移民专访、“逐梦他乡百名在外创业者”创业故事展播、“希望在山区”“众志成城拔穷根”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2004年“9·4”特大洪灾、2006年“3·25”特大井漏事故以及2006年渝东北百年不遇特大旱灾……一次次重点策划,一个个重大选题,一场场抢险救灾,都有李刚扛着摄像机奔走的身影。
  讲好开州故事,传播开州声音。近年来,李刚带领的外宣团队成果斐然。他还创造了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年用稿量260多条的高产高效个人主创外宣记录,至今无人超越。与此同时,在内容生产中,李刚还主持策划推出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今晚8点半》、农业栏目《三农四季风》,两档栏目获得较高收视率和行业辨识度。《今晚8点半》栏目被誉为业界标杆,多家电视台吸收借鉴;《三农四季风》栏目被评为“全国区县台最具潜力农业栏目”。
  “每一次灾害与抢险,每一次采访和记录,你都会发现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的平凡人物背后,都蕴含着伟大的精神,记者要做的就是去发现这些‘平凡的光辉’。”李刚说。
  执着 创作的源泉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李刚告诉记者,对新闻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热爱,才能迸发出热情和力量,才能多出作品,出好作品。
  脱贫攻坚吹响冲锋号,李刚主动要求回到专题片、纪录片创作第一线。五年间,他带领团队始终满怀激情深入贫困乡村,用脚感知大地、用心感受群众冷暖,把话筒和镜头对准脱贫攻坚最火热的战场。五年里,李刚带领的团队每年一部重点纪录片,从而构成脱贫攻坚纪录片“五部曲”——《小曹的蹲点日记》《桥》《人勤春来早》《越过高山路更宽》《木香》。大型脱贫纪录片《越过高山路更宽》,获得中央组织部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观摩评比纪录片一等奖;《人勤春来早》《木香》《稻香》分别获评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2021年、2022年国产优秀纪录片,开州区融媒体中心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三年有作品上榜国产优秀纪录片的区县级媒体。
  “多年来,李主任带领我们纪录片创作团队精心创作,作品高产又质优,成为中国‘渝派’纪录片创作的一股重要力量。”团队编导向炼说。
  星光不负赶路人。李刚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业界的肯定。近年来,他先后受邀参加了全国电视栏目制片人高峰论坛、全国农业节目创新创优研讨会、中国纪录片导演特训坊、全国短视频创意峰会等国家级专业会议,并多次被市委宣传部选派到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院校,参加重庆宣传文化人才理论研修班学习。
  2022年,李刚被重庆三峡学院特聘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2023年,他获得重庆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评定的“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市级人才称号。
  面对荣誉,李刚说:“感谢组织的培养和对人才的关心厚爱,让我们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安心、安身、安业,能够有所作为。”
  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坚守与流变之间,记者的职业理念和要求有穿透时间的力量。有些理念在时间的长廊中愈发可贵、深刻。坚守新闻理想,关注社会现实,这些都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理念与追求。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在路上,我更需怀揣新闻理想,将爱进行到底,团结协作,融合向上,铿锵前行,为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再立新功!”李刚说,他扎根开州新闻战线三十载,记录开州三十年,今天的开州是他镜头里最丰润最美丽最幸福最具活力的开州。正是这方热土,为新闻和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