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植物界的大熊猫—崖柏在重庆开州实现“重生”
生在深山崖壁 长在祖国大地
科研人员开展野生崖柏生长信息普查。

11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庆总站和开州区融媒体中心共同摄制的深度调查类纪实新闻专题片《崖柏重生》在央视CCTV-13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仅两天时间综合浏览量就突破1000万。

科研人员采集崖柏枝条,进行崖柏人工扦插繁殖。

科研人员在云南高黎贡山查看崖柏存活、生长情况。

科研人员在宁夏贺兰山开展崖柏适应性栽植试验。

  本报记者 喻建国/文 陈永松/图
  重庆开州,人杰地灵。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融,古老与现代在这里激荡,新生与希望在这里孕育。
  1911年,刘伯承元帅离开开州参加革命,在血与火中立下赫赫战功,用“红色长城”托起民族复兴的脊梁;2023年,素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的崖柏离开开州,奔向祖国大地扎根生长,撑开“高原绿伞”守护长江、黄河安澜。
  1992年,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建成开馆,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重庆开县雪宝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12年升级为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红色资源,是对革命信仰的宣誓与崇拜;保护生态资源,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与向往。一样的保护、一样的责任、一样的担当,绘出华夏大地最美的色彩。
   百年“埋名”朝闻天下
  初冬时节,在重庆开州,秦巴古道上的雪宝山重峦叠嶂、层林尽染。茫茫林海之中,一群“类猿人”在悬崖峭壁上攀援,他们就是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寻找“产仔崖柏”。
  崖柏起源于恐龙时代,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在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运动中,秦岭以南的大巴山地区因特殊地貌,削弱了冰川带来的不利影响,形成地球生命“避难所”,从而使崖柏得以在雪宝山延续生存至今,成为见证地球生物演化的“活化石”。
  13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鲍尔·法吉斯在雪宝山第一次采集到崖柏标本。昙花一现后,百多年来崖柏踪迹全无。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其野外灭绝。
  惊喜发生在1999年,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宇在雪宝山开展植物普查,偶然发现了崖柏“部落”,并在《植物杂志》上向全世界宣布崖柏“归来”,从此开启了对崖柏这一中国特有珍稀植物进行拯救与保护的新征程。
  范美勇是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这段时间,他与同伴在密林之间攀爬穿行,背上背着的调查工具、安全绳、干粮、帐篷等足有好几十斤重。遇到荆棘杂草,就用砍刀开路;见到悬崖绝壁,就用木头搭桥,在万丈深渊之上走“钢丝”。
  头发被露水湿透,衣服被汗水浸泡,渴了喝泉水,饿了吃野果……这群崖柏的“爹妈”们不辞辛劳。“我们主要是对直径4厘米以上的崖柏进行挂牌,完成资源普查。”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邬黎介绍,野生崖柏大都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缝隙里,我们必须系好安全绳,在同伴的帮助下垂直降至崖下实施挂牌。对于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则借助无人机勘查,根据影像精准定位,绘制崖柏地形图、数据库。
  目前,雪宝山已有5200多株崖柏有了专属“身份证”,它们的直径、树高、有无开花结果等信息都被记录在册。这些详实的数据,让崖柏的保护和研究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
   人工“催产”星光大道
  雪宝山再次发现崖柏,在全球植物学界引起了不小轰动。2005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柏树研究专家郭泉水带着团队从北京来到雪宝山,对崖柏开展科学研究。
  “我们调查发现,野生崖柏生长环境差,结实周期长,自然繁殖能力低下。”经过一年多的初步摸排普查,郭泉水担心再不想办法进行繁殖,崖柏将面临灭绝的命运。
  古老的崖柏种群已进入“耄耋”之年,坐果结实少。没有种子,郭泉水带着团队,利用剪下来的崖柏枝条开展扦插繁殖实验,通过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培育小苗子。起初,是在北京林科院的模拟实验室进行扦插繁殖,三年里,尽管穷尽了各种方法,但扦插的生根率始终在20%左右徘徊。
  “崖柏属亚热带树种,在北方可能水土不服。”郭泉水干脆把实验室搬到了开州,搬到了雪宝山深处,在户外进行实验。可一年之后,扦插的生根率依然只有20%左右,这让科研团队既苦恼又失望。
  面对困难,郭泉水没有退缩。后来,他从崖柏的小树上采集穗条进行扦插,生根率竟然猛增到96%。这个意外发现,让科研团队兴奋了好几天。
  但问题接踵而来,野生崖柏多已“高龄”,年幼的小树屈指可数,无法采集大量穗条。
  转机出现在2012年10月,雪宝山上的野生崖柏种群出现了十年来首次大规模结实。
  崖柏晚年“得子”,种子来之不易,郭泉水格外珍惜。那段时间,他整天泡在实验室。“文献上没有记载,前人没有做过,能够把种子培育成小苗,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郭泉水把崖柏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看着它一片叶子接着一片叶子生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泉水利用采集的450斤种子繁育出了40万株崖柏幼苗,为大规模扦插提供了条件。
  春季,是崖柏扦插的季节。为了保证扦插的质量,每个步骤,郭泉水都要亲自把关。
  4月的开州雨水较多,最适合崖柏扦插。在当地雇请的工人经过手把手培训后,手握剪刀突击采枝。这是一门技术活儿,只能在崖柏树干三分之一以下的位置采集穗条,如果再往上则会伤树影响生长,因此需格外小心。“从种子繁育出小苗,我是一年一年看着它们长大的,哪个剪得不合适伤到了树,我就心疼。”郭泉水对崖柏有感情,生怕有人会“踹它一脚”。
  崖柏扦插一般在5月前后结束,采集的穗条经过消毒和培土,必须在当天完成扦插,因而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特别是阴天,穗条含水量高,更适宜扦插,为了抢时间,我们常常是通宵达旦工作。”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介绍,扦插好的树苗在大棚里待上一年,第二年再搬到室外培育,第三年才能回归野外。
  雪宝山的天气变化无常。一遇天气突变,科研人员担心扦插树苗会受影响,都不敢睡觉。在崖柏繁育基地,专门配置了一间“产房”,每次扦插,郭泉水都会在这里蹲点守候,指导工作人员浇水“喂奶”。
  十八年来,郭泉水每年都会在雪宝山过生日。今年,在他70岁生日那天,大家送上了特殊的生日礼物——他与崖柏的生活照。每一张照片是回忆,也是崖柏成长的图片日记,再现了郭泉水为拯救崖柏付出的艰辛、汗水与快乐。
  十年“怀胎”,自2012年崖柏种群结实以来,雪宝山自然保护区今年再次传来了好消息,野生崖柏种群又迎来大面积“分娩”,结出了饱满的果实。
  崖柏种子比较小,秋季成熟后就会掉到地上,由于地上枯枝落叶多,种子很难接触到土壤,难以发芽长成小苗。为了不浪费每一粒种子,郭泉水指导科研人员套好安全绳,手脚并用在悬崖峭壁间采摘种子。
  “我们平均每天有10多人采摘,并及时运下山摊晒晾干,防止种子变质或发霉,保持种子活性。”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保护管理科科长朱志强套着安全绳,借助崖柏枝干尽力倾斜身子伸出手臂,大把大把地摘下种子,额头上渗出颗颗汗珠。
  为了减少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科研人员必须抢时采摘。今年国庆节之后,他们就驻扎在山上,吃干粮、睡帐篷,两个月里,与大山为伴、与鸟兽同眠,脸、手被紫外线镀上了一层青黑色。“有时候,还是挺孤独的,但一想到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就觉得很值得。”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蔡松余借着月光,拨通了家人的电话。
   异地“安家”开门大吉
  崖柏是我国“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5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野生崖柏总量不足1万株,且种群年龄结构老化,结实繁殖能力低下,自然更新困难,面临森林火灾、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风险,其携带的遗传资源随时可能丧失。
  2022年12月,首批扦插的12万株崖柏在温室里培育两年后长到20厘米,被移栽到了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环境。
  2023年,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启动了崖柏迁地保护工作。“虽然说建立了保护区,但这个物种生长环境恶劣,物种本身存在缺陷,那么只是看着它护着它,这种保护是不可持续的。”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自然保护地监测规划处处长刘增力眼里,开展扩繁和迁地保护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迁地保护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常见措施,一般是在气候相似的地区进行。2023年3月,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在云南高黎贡山、陕西秦岭等地“试水”,这些区域与雪宝山气候相似,开展崖柏迁地保护试验得天独厚。“攻克了崖柏的种子资源和育苗问题,就为迁地保护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认为,崖柏迁地保护条件完全成熟、正当其时。
  2023年3月,第一批崖柏苗移栽到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和雪宝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极其相似。前不久,经科研人员测量,移栽到此的崖柏苗高达33厘米,足足长高了8厘米,而且存活率高。“我们一共栽植了106株,目前只死亡了3株。”邬黎抚着一株崖柏树苗喜形于色,感叹成活率有些出乎意料。
  崖柏具有抗风雪、抗低温、抗瘠薄、抗干旱的生物特性,属高大乔木,根系发达,固土保水能力强,相对于其他树种,对我国干旱地区生态治理潜力巨大。
  今年4月,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组织科研人员前往内蒙古包头和宁夏银川开展崖柏适应性研究。这两地均在我国北方,风沙较大,生态脆弱,如果能移栽成功,将进一步扩大崖柏的生存空间。
  “就像一个婴儿,慢慢地让他成长起来,然后再把他送出去上学一样。”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综合科科长黄吉兰陪护崖柏苗一起启程。车辆驶过秦岭,气候变得干燥,为缩短崖柏在路上的时间,黄吉兰与同事第一天就开车11个小时。日夜兼程奔驰2000多公里后,人和树苗安全抵达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当对方见到崖柏苗的大小时,却犹豫了。“过去到其他地方引种,就出现过3年以下的幼苗移栽之后被冻死的情况。”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管理站站长刘海明看着娇小的崖柏苗,心中忐忑不安。
  每年5月过后,内蒙古的气温才会回升。一番争论商议之后,大家决定先在野外试种一部分,其余的暂时种在管护站里,等气温升高再移栽到野外。“我们把崖柏苗当国宝级宝贝来管护,每一株树苗都实行一对一专人看管。”刘海明不敢马虎。
  时隔一个月后,200株崖柏又从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出发,前往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家”。此时的贺兰山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土壤湿漉漉的。挖坑、浇水、测量,每个环节大家都做得非常仔细。“如果崖柏能在咱们贺兰山东麓试栽成功,对改善生态环境将功不可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梁咏亮望着茫茫戈壁滩,眼里满是渴望。
  可喜的是,今年10月,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科研人员再次前往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亲”,这些经历了干旱、干热风、高温、超长超强紫外线照射,以及10多度的昼夜温差等极限考验的崖柏苗,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十分“争气”,存活率达到了80%左右,植株也由20多厘米长到了30多厘米。
  “经过5个多月生长,崖柏地径平均增长了5毫米,苗高平均增长了7厘米以上。”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雷喜笑颜开,“看来崖柏苗已经适应当地环境,扎根‘他乡’了。”
  试验结果显示,崖柏在云南高黎贡山的存活率最高,达到了97%;在宁夏贺兰山的存活率最低,但也达到了70%;迁地保护平均存活率在85%左右。
  如今,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共繁育崖柏174万株,其中已回归野外的有52万株,其种群数量实现了百万倍增长。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已完成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蒲河林场、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兰州市西固区龙爪山6个地点的崖柏适应性栽植试验。
  成功增添了信心。今冬明春,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还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0个点,继续开展迁地保护和适应性栽植试验。“如果崖柏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黄河上游能够正常生长,就是给黄河上游的造林绿化找到了一个优质的树种,将最大限度发挥它的生态功能。”杨泉欣喜万分地说,崖柏这个珍稀植物的涅槃重生,见证了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奇迹,丰盈了山清水秀的绿色家园。而这样的奇迹,还会继续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