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我区有效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稳产保供 交出亮眼答卷

  本报记者 邓青春
  生猪稳产保供,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区将发展生猪产业摆在重要位置,落实生猪产能恢复和稳产保供各项政策举措,坚持政策执行不打折、规模养殖讲适度、补齐短板谋发展等理念,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抱团发展,架起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合力绘就了一幅生猪产业的丰收图。
  “今年1至9月,我区出栏生猪87.6万头,居全市第一。”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建成标准化养殖场16家、扩能9万头,改造提升1.2万平方米圈舍、扩能2万头;全区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99家,挂牌生猪产能调控国家级基地6家、市级基地26家,规模养殖产能70万头、规模化养殖率超65%。
  政策执行不打折
  落地落实国家和上级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有利于调动和激发生猪养殖场(户)的生产积极性。为此,我区针对生猪产业发展,制定了《开州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在执行国家和上级政策上不打折扣。
  在强化用地保障上,我区将生猪养殖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2021年国土“三调”中,对拟建畜牧业重大项目用地涉及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的,按规定上报调整,全区已上报调整8750余亩,为生猪养殖预留了发展地块。
  “执行用电单价为每度0.568元,比一般工商业用电每度0.6578元低13.65%,降低了养殖成本。”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凡是从事生猪养殖的养殖场,均可享受农用电优惠政策,凭营业执照向供电部门申报,经实地核实后即可供电,对于需安装专变电的,免费将供电线路搭接到生产地红线外。
  在金融支持方面,2022年,我区出台《开州区生猪产业链金融链长制工作方案》,建立了银行、政府部门协同长效机制,农行、重庆农商行等银行推出“生猪活体、圈舍抵押贷款”和纯信用“生猪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生猪全产业链的贷款余额2.4亿元以上,每年我区财政为生猪养殖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给予贷款贴息300多万元。
  我区全面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育肥猪政策性保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推行生猪收益保险和生猪期货价格保险。2022年,全区财政补贴生猪保险经费2586万元,多渠道、多途径分担了生猪养殖风险。
  “对引进种猪每头给予非洲猪瘟PCR检测补助100元,2022年兑现引种补贴392万元。”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我区对新建标准化圈舍面积2400平方米以上的,一次性按每场40万元至50万元,2022年补助资金450万元;对创新引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新工艺、新技术的养殖场,每个给予财政补助资金12万元至20万元,大大调动和激发了生猪养殖场(户)的生产积极性。
  规模养殖讲适度
  “要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必须适度控制规模。”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区投产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场35家,新增产能10万头以上。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方面,我区着力在直繁自养、合作代养、特色养殖、散养复苏等发展模式上寻求突破。
  目前,全区已有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绝大多数积累了丰富的养猪经验,根据自身养殖规模,喂养与之相匹配的能繁母猪,自产仔猪育肥商品猪。2022年,我区新建的规模养猪场中,自繁自养模式占16家,新增产能6万头,年内新增出栏3.8万余头。
  “全区实行合作代养模式的养殖场已建成投产18家,产能突破15万头。”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以来,我区引进正大农牧、特驱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公司+家庭农场”合作代养模式,龙头企业负责提供饲料、兽药、技术、管理人员及生猪销售等,猪场业主负责建场、提供饲养人员获取代养费。
  我区坚持抓大不放小,积极引导农村生猪散养户发展。因新冠疫情影响,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我区积极引导空闲劳动力利用比较充足的农副产品优势,增加生猪养殖数量。据调查,今年我区散养殖生猪较之过去增长30%。
  补齐短板谋发展
  检疫、清理、装车……11月14日,位于长沙镇桔香村的开州区山湾塘养猪场一派忙碌景象,养猪场负责人魏宗建将一头头肥壮的生猪分批装车出栏,运往外地。
  “全区能繁母猪7.45万头,完全能保证商品育肥猪生产需要。”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在保障猪源供给上,我区积极培育生猪良种繁育场,全区生猪扩繁场有13家,年提供优质能繁母猪2万头左右。先后引进新希望饲料、九鼎饲料和海大生物落地开州建设饲料厂,饲料年产能达到50万吨,基本能够满足全区生猪饲料供应。
  生猪屠宰场融合整合如何实现既快速又公平?我区多次召开屠宰企业座谈会,根据屠宰量、服务范围、卫生防疫等指标和条件,规划选点充分考虑了企业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目前,全区关停22个手工过渡生猪屠宰场,整合保留了5个机械化生猪屠宰场,年屠宰能力达60万头,实现生猪集约化、机械化屠宰,提高了生猪肉品质量。
  “老百姓素有灌香肠、腌腊肉的习惯,我们因势利导培育加工主体。”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区香肠加工作坊和门店近300家,取得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的香肠、腊肉加工企业有11家,加工产能达2万吨,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年销售生猪30万头以上。
  “一根香肠,包罗万象。”我区倾力打造“开州香肠”品牌,积极筹措1000万元建立“开州香肠”发展基金,支持“开州香肠”更好更快发展。组建开州香肠商会,成功举办五届“开味开州”香肠美食文化节。积极申报“开州香肠”区域品牌,制定“开州香肠”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筹建“开州香肠研究院”。
  如今,三江三里涌现出一个个崭新的现代化生猪企业,干净整洁的养殖场、屠宰厂区改写了人们对传统养殖屠宰行业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陈旧形象,成为展现开州现代农业新风貌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