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八旬老人傅征金助贫济困六十载捐款16万元
“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活着才有意义”
  本报记者 谢国邦
  “我马上就要出院了,你住院用钱的地方多,这是我的一点心意……”10月初,临江镇一家医院的病房内,九龙山镇仁和村86岁的村民傅征金一边和病友交流,一边将500元现金塞到病友的枕头底下。
  虽然他们本不相识,但给有困难的人捐钱,在傅征金的生活里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活着才有意义。”为此,傅征金坚持了一辈子。60年来,他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以及村民捐款超过16万元。
  傅征金生于1937年11月,1959年应征入伍。3年后退伍回到仁和村,拜师学习理发。靠着务农和理发的收入,他开启了自己助贫济困的一生。2023年,傅征金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知恩图报
  对于儿时的生活状况,年过八旬的傅征金依然能回忆起来。他出生在旧社会,从小就在地主家里当长工,很少能吃上一顿饱饭。
  傅征金印象很深的就是在他8岁时,因为吃不饱饭,浑身无力,在山上割草喂牛时动作缓慢,被管家毒打了一顿。“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饱饭。”傅征金说。
  新中国成立后,傅征金吃饱饭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知道是中国共产党解救了和他一样的劳苦大众,于是在心中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傅征金23岁时响应号召,投身军营,献身国防。部队的培养和锻炼,很快让他成长起来,立志要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在青年时的傅征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保家卫国
  傅征金养育了五个孩子,四个女儿,一个儿子。他唯一的儿子走上战场就再也没有回来。
  1987年,当时年仅18岁的傅春雪受父亲傅征金保家卫国思想的影响,主动应征入伍。
  傅征金在书信中总是告诫儿子要听党指挥、服从命令、不怕牺牲,从严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子弟兵。
  1988年,傅春雪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4.28”抗敌反扑作战中,傅春雪英勇顽强,连续作战10多个小时,所在连队击退敌人多次反扑,守住了阵地。后来,傅春雪在一次作战中因严重烧伤,经抢救无效而牺牲。
  拿着“烈士证明书”和三等功勋章,傅征金抱头痛哭。擦干眼泪后,他说:“虽然儿子牺牲了,但我不后悔支持他去当兵。他是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我觉得无上光荣。”
  保家卫国大于天,傅征金和妻子化悲痛为力量,教育后辈要爱党爱国,先后把四个外孙也培养进了军队。
   善小亦为
  傅征金退伍后就开始学理发,心灵手巧的他很快就学成出师,从那时起,他就时常免费为村民们理发。
  后来,傅征金因腿脚不便,干农活很吃力,加上儿子又在战场上牺牲了,一到农忙时,他便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周围的村民经常主动到傅征金家帮忙,这就更加坚定傅征金回报乡邻的初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傅征金要为大家免费理发,周围的村民却不答应。大家都知道,都是农村人,如果免费理发,他怎么养育四个女儿长大成人。于是当市场上理一次发收1毛钱时,傅征金只收5分钱。虽然收入微薄,他却舍不得花,悄悄积攒下来捐给最需要的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只要傅征金听说周围哪家有人生病住院缺钱了,他常会主动送钱去。那个时代,虽然送去的只有五块十块钱,却常能帮别人解决很大的困难。
  小善大爱
  经常给别人捐钱,或许你会以为傅征金收入颇丰。事实上,傅征金和老伴虽种了少量的田地,但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于儿子的抚恤金和他微薄的理发收入。
  如果不把钱捐给有困难的人,傅征金夫妇本可以在当地生活得很好。现实却是,老两口仍坚持住在老旧的土坯房里,当地党委、政府要出钱为其修缮房屋,傅征金却坚持让把钱用在其他最急需的事情上。
  傅征金和老伴节俭一生,住土坯房,吃自己种出的蔬菜瓜果,只用极少的钱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傅征金这一辈子到底帮助过多少人,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他说:“帮助别人,没想过要图回报,也没刻意记下别人的名字。”
  “他心善,坚持做了一辈子好事,不管村里村外、认识不认识的人,他都会帮。”仁和村党支部书记邱公胜说,他从小就记得,傅征金一直给有困难的村民捐钱,坚持了一辈子。
  2011年,仁和村修路,傅征金捐款4万元。
  2015年,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傅征金捐款1.4万元购置音响设备。
  前不久,邱公胜凭傅征金的回忆,整理了近两三年的捐款名单和金额,共捐助了20多人,捐款金额超过8000元。
  “虽然老人记不清楚了,但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截至目前,他捐出的钱超过了16万元。”邱公胜说。
  如今傅征金年岁已高,腿脚更加不便,但他依旧守着家里的理发摊位,他要尽己所能,为村民多做一些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