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10万亩再生稻进入收割期
农户驾驶收割机收割再生稻。
本报讯(记者 陈永松 文/图)当前,我区10余万亩再生稻陆续进入收割期。农户趁着晴好天气,抢收再生稻,确保颗粒归仓。经过田间测产,预计今年全区再生稻总产量将达2万吨。
在竹溪镇、中和镇,田间地头的再生稻已是金灿灿的一片,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一派丰收景象。再生稻是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第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成熟后再收一季的水稻。
“全区水稻种植面积是42万亩,产量有20.5万吨,竹溪、中和、南雅、岳溪等11个乡镇蓄留再生稻是10万亩,预计可增加稻谷产量2万吨。同时,随着我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再生稻的面积还会增加。”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粮油服务站站长王开周介绍,我区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水质优良、日照充足、土地肥沃,为种植优质再生稻造就了良好环境。
近年来,我区依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开州再生稻科特试验站、科创示范园等平台,开展再生稻品种筛选、优化施肥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了再生稻质量技术规范标准,强化技术服务支撑,让农户掌握了更加科学的种粮方法,再生稻亩产稳定提升,实现了“一稻双收”和试验田“吨粮田”的目标。
本报讯(记者 陈永松 文/图)当前,我区10余万亩再生稻陆续进入收割期。农户趁着晴好天气,抢收再生稻,确保颗粒归仓。经过田间测产,预计今年全区再生稻总产量将达2万吨。
在竹溪镇、中和镇,田间地头的再生稻已是金灿灿的一片,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一派丰收景象。再生稻是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第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成熟后再收一季的水稻。
“全区水稻种植面积是42万亩,产量有20.5万吨,竹溪、中和、南雅、岳溪等11个乡镇蓄留再生稻是10万亩,预计可增加稻谷产量2万吨。同时,随着我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再生稻的面积还会增加。”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粮油服务站站长王开周介绍,我区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水质优良、日照充足、土地肥沃,为种植优质再生稻造就了良好环境。
近年来,我区依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开州再生稻科特试验站、科创示范园等平台,开展再生稻品种筛选、优化施肥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了再生稻质量技术规范标准,强化技术服务支撑,让农户掌握了更加科学的种粮方法,再生稻亩产稳定提升,实现了“一稻双收”和试验田“吨粮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