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莫廷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离家还是少年身 再见已是英雄魂
    民政部为莫廷顺补办的革命烈士证。(莫绍军供图)

  本报记者 熊瑛
  2023年10月11日,对于家住九龙山镇龙翔社区,现年54岁的莫绍军来说,是一个让他无法忘却的日子,因为他终于完成了爷爷莫宗锡的遗愿:把幺爸(叔叔)莫廷顺的骨灰盒安放在了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烈士陵园里。
  1973年1月,22岁的莫廷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西昌军分区盐边县中队。次年1月,他在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被安葬在盐边县犀牛山散葬墓区。每年清明节,莫宗锡、周昌玉夫妇两都会舟车劳顿赶赴盐边县为儿子扫墓。
  由于常年思念儿子,周昌玉抑郁成疾,1986年离开了人世。她在弥留之际,拉着莫宗锡的手叮嘱道:“一定要把儿子的墓迁到烈士陵园,便于家人日后寻找。”但由于种种原因,莫宗锡未能完成妻子的遗愿,在他生命即将结束时,又把这个遗愿转交给孙子莫绍军去完成。
  在开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盐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九龙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莫绍军终于完成了爷爷奶奶的遗愿,把幺爸莫廷顺的骨灰迁葬到了盐边县烈士陵园。
  准新郎穿军装入伍
  “在我小的时候,时常听爷爷奶奶说,幺爸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即便是订了婚,也义无反顾穿上了军装。”莫绍军说,只要提起幺爸莫廷顺的名字,他就无比荣耀。
  1973年1月,时年22岁的莫廷顺为响应“有志男儿去当兵”的号召,应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西昌军分区盐边县中队当兵。在部队里,他认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军规、军纪、军制、军风等,并加强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战术训练、防化训练、战场训练、紧急集合训练等,不仅练出虎虎生威的军人作风,还练就了强健的胆魄和听党指挥、服从命令的军魂。但无论多忙,他每月都要给父母写一封信报平安。
  “爷爷奶奶每次收到幺爸的信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我的身躯早已融进枪膛,时刻听从党和人民召唤’的决心和壮志。”莫绍军拿出已珍藏了50年的信件,信件已经泛黄,墨迹已经变色。
  执行任务光荣牺牲
  “莫大哥,周大姐,你家有个包裹,是从部队寄来的。”1974年1月的一天,莫宗锡、周昌玉干完农活刚回到家,邮局的工作人员就送来了一个包裹,夫妇俩连忙打开,里面是儿子的肩章、腰带、鞋子、笔记本等。
  睹物思人。莫宗锡、周昌玉夫妇看着这些物件,如宝贝一样连忙收捡到衣柜里。从那以后,夫妇俩再也没有收到过儿子的信件。直到当年3月的一天,家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随行还有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莫宗锡夫妇心里顿时明白了,儿子可能出事了,但他们害怕说出口。
  “您们的儿子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了,请您二老放心,我们一定妥善安排好他的善后事宜。”听到这个噩耗,莫宗锡、周昌玉夫妇当时就昏倒在地。当他们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身为村妇女主任的周昌玉,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安慰丈夫:“人死不能复生,更何况儿子是为党和人民牺牲的,死得光荣。二儿子牺牲了,我们还有大儿子和3个女儿。”当年,莫廷顺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以后每年的清明节,莫宗锡、周昌玉夫妇都要来到儿子安葬的盐边县犀牛山散葬墓区,为儿子扫墓。1986年,周昌玉因病去世前,拉着丈夫莫宗锡的手留下了给儿子迁墓的遗愿。
  完成爷爷奶奶遗愿
  “孙子,你奶奶的愿望,我没能帮她实现,很遗憾,这个愿望只能交给你去完成了!”2017年8月,年事已高的莫宗锡生病了,深知自己无法完成妻子的遗愿,便把这个遗愿交给了莫绍军。
  从此,莫绍军一门心思扑在为幺爸迁墓的事情上。在开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盐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九龙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10月11日,莫绍军与3个姑姑,同开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九龙山镇的工作人员以及莫廷顺同乡战友等人,来到了盐边县犀牛山散葬墓区。在盐边县委县政府、盐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工作人员的见证下,经莫廷顺同乡战友的确认后,盐边县专业殡葬队对莫廷顺的坟墓进行了开棺,军帽、肩章等烈士遗物赫然跃入大家眼帘。大家将莫廷顺的骨灰装入骨灰盒,覆盖上国旗,然后迁葬到盐边县烈士陵园里,并在烈士陵园举行了庄严肃穆的安葬仪式,让烈士英魂得以安息,也完成了周昌玉、莫宗锡的遗愿。
  “离家还是少年身,再见已是英雄魂。我终于完成了爷爷奶奶的遗愿,这得益于盐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九龙山镇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更得益于全社会对烈士的尊重尊崇,对烈士家属浓浓的关怀关爱之情。”莫绍军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