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我区实施“五轮驱动”拓宽增收渠道
唱响幸福歌 编织新生活
    临江镇福德村。(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邓青春 见习记者 罗洁
  农村是一片可以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也是一方可以大有作为的逐梦沃土。
  金秋十月,行走在帅乡大地上,只见错落有致的民居、蔬果飘香的田野和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景交织成一幅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丽乡村图景。
  农民富,国家兴。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委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宜居,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产业拓增收、就业带增收、改革强增收、政策助增收、帮扶促增收“五轮驱动”,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全力做好城乡各美其美、农民富裕富足大文章。
  产业发展促增收
  这几天,在蔬菜种植大户范建新的几百个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在忙着采摘、搬运、上车。这些蔬菜大棚是按照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模式,由我区派技术人员和工人免费实施改造的。
  范建新在南门镇种了十几年的蔬菜,种植规模很大。从今年5月开始,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的大棚改造项目开工,范建新的蔬菜大棚最早实施改造。
  “当前,渝鲁(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首期400亩试验示范项目优选栽培品种表现良好。”渝鲁(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负责人朱子强表示,园区将发挥寿光蔬菜种植优势,通过品种推广、技术指导等手段,全力提升开州蔬菜的品种品质,助推开州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今,我区培育绿色蔬菜、道地药材、生态畜牧等生态特色产业集群,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通过“保底分红+财政投入资金股权化分红+产业增值分红”带动30万农户增收。
  “今年我把4亩多柑橘托管给柑橘合作社,从管理到收获,我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到时候数钱就可以了。”说起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好处时,长沙镇福城村村民黄成香高兴地算了一笔账,“今年柑橘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000多元,我还可以放心外出务工,这可是实现了双份收入。”
  为了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对缺劳力、缺技术、不会管的1.2万户脱贫户,由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代耕代种代收代储,全区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130万亩、产值超100亿元。
  “3000余脱贫户入股分红570万元、户均增收1900元。”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我区用好各类闲置资产,以土地实物量化折股、现金资产直接入股,“一户一产业”发展庭院经济,复耕2.3万亩撂荒地种粮食,盘活8000亩林下地种大豆,整治1600口山坪塘养殖水产助农增收。
  为了推销农产品,我区推出“协议直供”“商会订单”“电商赶场”模式,寿光蔬菜“东产西移”在开州落地见效、直销东部,北上广等商会组织优先接单、长期合作,今年上半年消费帮扶销售农产品1.3万吨、销售额达2.1亿元。
  家门口就业创业
  10月9日,开州区青吉服装有限公司的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30多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干着手中的活,他们动作麻利,缝边、压线、熨烫、包装,各司其职铆足干劲赶制服装。
  “这些员工都是青吉村及周边村的村民,因为是计件活,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们就来干一会。”竹溪镇青吉村脱贫户谭祖敏说,她以前一直在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务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不耽搁种庄稼,也能照顾家里,又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大力推进“数字信息全域化、数字平台链条化、数字服务精准化”工程,我区以完善信息链、政策链、服务链、保障链为抓手,打造“开雁归”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统筹推进开州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新增返乡创业540户,带动就业1680人。”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3个,返乡创业人员10万余人,返乡创业实体3.6万户,总投资350亿元,带动全区劳动力就近就业25万余人。
  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捷径。我区强化收集区内各企业、驻外办事机构、劳务合作地区企业、对口协作地区务工信息,建立岗位储备3万余个,与山东省潍坊市、安徽省安庆市等地人社部门加强劳务协作,通过劳务协作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人。
  为促进群众就近就业,我区开展就业状态、意愿、技能、需求、帮扶措施“五清摸底”,摸实情、推信息、送政策,打开就业门路,41万农户信息准确率、措施匹配率达98%。打造开州金厨、金开丽姐、开州建工等标志性“金字招牌”,专业培训、技能认证、定向推荐,脱贫人口就业人数连续3年增幅2%以上。
  幸福生活有奔头
  “以前收入来源单一,一年下来挣不到多少钱。”今年63岁的满月镇甘泉村村民刘云端对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称赞有加,“真是一个既环保又致富的好产业、好项目”。
  甘泉村党员干部经常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听真言、解难事,实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坚持收集的问题要“分类—交办—办理—反馈”工作闭环,确保问题不搁置、事事有回音。
  为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解决群众难题,我区将全区423个行政村,按“示范村、稳定村、城郊村、看不准的村”等细分,分类规划、投入、建设、管理。
  抱团发展“小平台”,凝聚连片共富“大合力”。我区立足优势资源,成片种植10万亩木香,连片发展“南门红糖”万亩甘蔗,规模效应日渐凸显。
  打造“一粒种子”到“一杯果汁”特色水果链、“一头猪”到“一根肠”生态养殖链、“田间地头”到“临床制剂”道地药材链、“产在寿光、种在开州”绿色蔬菜链、“粮头食尾”优质粮油链,60%以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成立镇投村投公司22家,大进镇建成全市单体最大万亩生态茶园、17个村集体分红680万元。
  我区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1.5万亩,年流转收入达600余万元,农村“三变”改革示范村扩面至204个,盘活经营性资产1.08亿元。兑付耕地地力保护、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28亿元,惠及农户50.67万户。打造产业扶贫基地2634个,安排市级以上衔接资金项目185个,实现脱贫户和监测户全覆盖。
  踏上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铿锵有力。区农业农村委将延长产业链、拓展新渠道,因地制宜打好产业振兴“组合拳”,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甜,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