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我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成效显著
以工代赈绘蓝图 增收增效增福祉
  本报记者 邓青春
  金秋时节,走进满月镇甘泉村,干净整洁的公路两旁花开正艳,“甘泉小筑”乡村民宿外围的配套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村民们有的坐在村口话家常,有的悠闲散步健身,尽享乡村新生活。
  2021年以来,我区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为契机,抢抓历史发展机遇,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引导群众投工投劳,累计投入2480万元,实施满月镇甘泉村以工代赈试点示范项目,使甘泉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这几天,雨水较多,我们要把甘泉村桶装水厂的堡坎和坝子早点建好。”9月21日,甘泉村村民严世顶与村民们一道搅拌水泥、铺设石板,不停地忙碌着。
  “村里的每个项目,我们村的人都有参与。”谈起村里的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蒋勤云竖起了大拇指,“大家在村里的以工代赈项目工地务工,既能就近赚钱,又能照顾家人。”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与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甘泉村的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硬化入户道路6条,改造硬化产业道路2条,扩宽油化道路2条。如今,甘泉村的主干道已全部油化,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交通条件。
  提升甘泉村桶装水厂基础设施、实施民宿改造和土地整治、完善蓝莓基地配套设施……今年以来,蓝莓基地迎来丰产,吸引采摘游客1000余人,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余万元;印象甘泉桶装水年销售量达12万桶,今年有望实现收入150万元,村里的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甘泉村还修建了3个小型群众休闲广场、完善了生产生活设施、整治了河道和人居环境……如今,村里的休闲广场已成为跳坝坝舞、召开院坝会、举办运动会的必备场所,整治后的河道已成为游客戏水的好去处,居民集中安置点更加干净整洁、更有文化内涵。
  “外面再好,都没有家乡好。”谈起村里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当地村民务工的好处,村民张志田说,“在家门口的务工收入不比外地少,还能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
  甘泉村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吸纳已脱贫群众特别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截至目前,村里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带动270余名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共发放劳务报酬366余万元。
  创新方法提升效能
  我区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组建“小”专班,坚持“谁申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原则,按照“行业部门预审、区级部门联审、领导小组审定”程序,压实各方责任,以解决群众就近就业为导向,按照“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就业带着项目走”“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的原则,深度编制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有关行业部门、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开展前置性审查。
  同时,我区针对项目急需的工种,一方面联合人力社保、乡村振兴等部门,依托区职教中心、中介培训机构,聘请专家教授授课,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另一方面采取“培训+上岗”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模式,在施工现场开展上岗培训、安全培训、实操培训,让务工人员在项目实施后获得一项专业技能。
  另外,我区打造试点示范,实施甘泉村2022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培育甘泉村桶装水厂、蓝莓基地、民宿酒店、高山生态农场、蔬菜基地等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以点带面,围绕全区蔬菜、中药材、柑橘“一主两辅”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辨识度的农业品牌。
  我区实施的每个项目,把村(社区)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编入网格,实现人员沉下去、问题浮上来、管控全覆盖,将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纳入村级积分制管理。项目开工前,在项目所在乡镇政务公开栏和村务公开栏,对项目名称、资金来源及金额等信息予以公示;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施工现场对群众务工信息、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等内容进行公示;项目建成后,在项目点设置永久性公示牌,公示项目建设相关信息和当地群众获取劳务报酬等情况。
  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甘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德祥说,以工代赈让受赈济者作为劳动者参加工程建设,通过劳动获得劳务报酬,提升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
  “同时,以工代赈还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催化剂’,通过补齐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短板,撬动乡村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等项目资金投入,从而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群众多元增收。”李德祥说,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产出了大效益、推动了大就业、带动了大增收。
  为民生计,当计长远。甘泉村的变化,仅是我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生动缩影。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全区改善了70公里农村公路、46处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条件,2000余亩农业产业发展壮大,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明显提升。
  以工代赈促振兴,增收增效增福祉。全区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98万元,实现人均增收8000元。实施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户5000户、订单定向培训农民5万人次。实施以工代赈的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发放劳务报酬310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群众收入水平。
  以工代赈,项目是关键,群众是根本,村兴民富是目标。全区将始终坚守“赈”的初心、强化“济”的功能,紧盯当地群众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和就业技能培训等关键环节,确保所有赈济事项全部落实到位,带动群众多元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