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达州通川: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摆放整齐的农机。

尹开银与父亲、爷爷一起检修农机。

饱满诱人的猕猴桃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采摘。

村民在猕猴桃基地务工。

打造后的梓桐镇渔河村。

  初秋,草木葱茏。行走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的乡野田间,处处透着生机和希望。大棚中,瓜果飘香,山村土味特产畅销全国;工厂里,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忙碌地完成着订单;民居旁,绿树成荫、河水潺潺……一个个美丽乡村串点成线,成为通川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释。
  近年来,通川区全力落实“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富裕和美的新农村。
  A 特色农业托起致富梦
  眼下,正值猕猴桃成熟的季节,通川区江陵镇千宁村百亩红心猕猴桃成熟待采、果香诱人。走进通川区千宁村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绿色的藤蔓下,饱满诱人的果实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在阳光照射下散发着迷人的果香,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采摘。
  “今天到这里采摘,感受一下田园风光,而且这个红心猕猴桃确实口感很好,我买了50斤,送给北京那边的朋友,让他们品尝一下。”前来采摘的市民魏先生对记者说道。
  江陵镇千宁村为丘陵地貌,海拔600米,气候温润、土壤肥厚、光照充足,良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红心猕猴桃。据了解,目前基地种植的猕猴桃品种为红阳,有着甜度高、果色好、水分足等特点,由于全程采用无公害生态种植,使得猕猴桃口感更佳、品质更优,备受市民青睐。预计今年基地猕猴桃产量将达2万斤,实现产值约20万元,为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600名村民将从中受益。自8月以来,猕猴桃进入最佳采摘期,目前该村已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销售猕猴桃3000余斤,销往重庆、成都等地。
  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前几年在外面打工,现在回到家乡在园区务工,一天有60元,还能照顾家庭,日子很有盼头。”正在园区采摘猕猴桃的千宁村村民程映久笑着对记者说道。
  近年来,通川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园区为载体,重点加大了对特色产业基地、种植园区的优化提升改造,加大了基地水网、路网、田网、渠网、物联网等“五网”建设,增强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拓宽基地增收渠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休闲娱乐、采摘体验等农文旅融合发展;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流转盘活土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B 乡村“归雁”变身“领头雁”
  “这是我们的‘明星产品’‘大尹’牌稻麦脱粒机,这台物美价廉的小农机,每小时能脱粒水稻、麦子800斤以上,与人力收割相比,效率至少翻了5倍,粮食还处理得更加干净。还有这台青饲料切碎机……”返乡多年后,四川农之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开银让小型农机成为家乡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尹开银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放置农机的厂房,厂房里脱粒机、切碎机等各式各样的农机摆放得整整齐齐。“我们公司已发明并批量生产七大系列、10余款农机产品,其中最受农民朋友喜欢的就是这款‘大尹’牌稻麦脱粒机。”一说起公司的“明星产品”,尹开银就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满是骄傲。
  据悉,四川农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通川区碑庙镇,其前身为达县大尹机械制造厂,2015年更名为四川农之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机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中小型规模的独资企业。
  “我们一家三代都和农机打交道,我和农机之间有着不解之缘。”谈起为何会选择回乡创业,尹开银说这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尹开银的爷爷是一名老党员,受爷爷的影响,他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入伍实现“军旅理想”,因表现突出在所在的连队率先入党。“他那一代有他的责任,而我也有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我退伍回家时,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区委、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我深感我有建设家乡、助推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虽力量渺小,也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别看是‘小农机’,但也有我的‘大梦想’。”
  能人回乡,产业兴旺。如今,经过多年努力,四川农之星科技有限公司在尹开银的带领下,围绕农机产品,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创立了“大尹”“新驰”牌注册商标,成为了行业的知名品牌,并获得“达州市知名商标”称号。目前,团队已获得个人和公司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共21项,公司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州市企业技术中心”、通川区“优秀民营企业”等称号。他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紧抓乡村振兴机遇,不断促进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乡村振兴,离不开见识广、理念新的返乡“归雁”。乡村的悄然蝶变中,各类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中有号召力强的“带头人”,有懂技术的“田秀才”,也有善经营的“乡创客”……据通川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通川区以全区“8+3”产业布局为引领,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作用,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组团”和“人才五进”行动,招募147名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实训见习,选派科技特派员11名、邀请40余名农技专家对全区农业产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为乡村振兴攒足了人才富集的发展后劲。
   C 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通川区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建设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
  走进梓桐镇渔河村,沿着整洁平坦的水泥路漫步村庄,目之所及皆是美景。错落有致的大小庭院别具风格,村民们或在庭院里收拾,或三五成群聊天,一幅舒适惬意的田园画卷呈现在眼前。然而画卷不是一笔绘就,而是多点齐发的合力创作,这背后,饱含了通川人乘势而上的勇气和大刀阔斧的魄力。
  近年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通川区精准治污,通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为载体,创新农村公厕企业捐建、代管和“3341”农村户厕改造模式,农村卫生户厕达标率达97.2%,村(社区)公厕全覆盖;探索场镇、聚居点、农户三级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开展“厕污共治”试点,19个场镇污水处理厂、65个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和“小微动”厕污共治智能处理系统全面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在实施“厕所革命”过程中,通过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紧盯主材、技术规范等关键点,大力推广使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三格化粪池。与此同时,通川区还组建改厕督导工作专班,全程监督指导户厕改造工作,确保卫生厕所“建一个成一个”“建一个好一个”“建一个农户满意一个”,真正让这项惠民政策落地不走样、执行不打折。
  “今年,省、市下达通川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目标任务6977户,规划范围涉及蒲家镇、东岳镇、梓桐镇、罗江镇、双龙镇、北山镇、凤北街道、江陵镇、磐石镇9个乡镇(街道)的19个村(社区)。”通川区乡村振兴局乡村建设治理股股长赵海波告诉记者。
  此外,通川区还持续提升乡村建设“颜值”,深入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三原特色,全域推行“四旧四新”模式,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实施传统院落保护提升工程,做到风格传统、功能现代,完善庭院道路、水沟、文体设施等公共基础配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实现“一村一景、一院一魂”。近年来已累计建成“美丽庭院”120余处,通川“美丽庭院”建设已实现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点位。
  作为全国首批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之一,通川区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处处朝气蓬勃、风景正好。
  (本版文图由达州日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