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我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民生福祉
    水上离心力救援应急演练。(区应急局供图)

    我区开展2023年事故灾害现场救援综合应急演练。(区减灾委办公室供图)

    便携式气象站调试。(区气象局供图)

    麻柳乡防洪堤工程。(区水利局供图)

    处置强降雨导致的公路塌方。(区交通局供图)

    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演练。(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本报记者 喻建国
  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精神,也是我们在百年奋斗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过硬经验。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位于渝东北的开州区,幅员面积3900余平方公里,地处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辖40个乡镇街道。受气候和地理影响,自然灾害呈“暴雨天气多、灾害隐患点多、灾害类型多,基础薄弱风险高、灾害发生概率高、灾害影响程度深”的“三多两高一深”特征。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类型主要为暴雨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阵性大风、雷电和低温冷冻天气等。
  面对复杂的灾害环境、繁重的防灾任务,近年来,我区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充分应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探索总结“1314”工作法,从源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从注重事后处置向注重事前预防转变,把风险隐患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切实守护好170万帅乡儿女的生命财产安全。
  健全体系“一张网”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绝不能麻痹大意。”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研究部署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反复告诫各部门单位、党员干部绷紧弦、拉满弓、铆足劲,切莫掉以轻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解决防灾减灾重大问题,部署防汛救灾重点工作,将自然灾害防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重点推进。自然灾害预警管理平台纳入2023年“五个一批”重大平台清单,全区重大安全事项清单涉及灾害防治1个类别3项具体任务。春节、春运、清明、五一等重点时段,所有区领导分别率队深入基层督促检查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进入主汛期,所有区领导坚持每周带队开展防汛救灾调研督导,确保各级党员干部在岗位、在一线、在状态。
  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区级行业部门实行处级干部包片区、科级干部包乡镇、一般干部包村(社区)的包片包项责任制。乡镇街道实行主要领导包片区、领导班子成员包村(社区)、干部职工包村(居民)小组、4753名基层治理网格员“一对一”包户的四重网格责任制,实现常态化巡查、全时段管控、全覆盖监管。
  今年以来,区减灾委组织开展汛前综合督查和夏季森林防灭火工作专项督查,曝光突出问题隐患27个,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并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动态考核。区水利局组建4个汛前工作监督检查组,对水库(水电站)、堤防(护岸)、防洪重点区域等开展检查督导,针对61个问题建立整改清单。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成立8个工作督导组,分片联系全区40个乡镇街道,督促指导开展宣传培训、单点避险演练500余次。夏季高温伏旱期,区林业局组织6个带车带装巡护组,对高风险隐患地区开展巡护,处理违规用火71起。
   预警叫应“一条龙”
  “这次培训,让我们熟悉了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措施,掌握了自然灾害预警指令发布窍门。”3月31日,我区14个区级行业部门、40个乡镇街道预警管理科室负责人参加了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业务培训,以“可操作、能管用”为目标,重点就优化预警指令内容、信息发布流程、预警管理职责等进行培训。
  我区率先在全市开展“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及响应规范”编制,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取的致灾因子、重点隐患、承灾体、历史灾害等调查评估成果,组织行业部门和乡镇街道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分别针对11类灾害不同等级预警,研究制定6101条预警响应措施。通过“将气象部门防御指南转变为行业、乡镇街道行政指令”,实现“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的常态预警机制。
  “我们在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同步升级智能化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分别匹配部门、乡镇街道各灾种的预警响应阈值、指令措施及有关责任人。”区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旦达到灾害触发阈值,平台自动匹配指令措施和发布对象,以行业部门和乡镇街道的名义,分级分岗同步精准推送信息。今年1-8月,我区累计发布各类预警信息2万余条,覆盖1025万余人次,累计叫应部门、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和应急工作人员189人次。
  “以前收到的预警信息太笼统,现在既及时又精准。”临江镇三星村党支部书记夏开福翻看手机里刚推送的信息说,“这种量身定制的预警信息,让基层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任务更明确、措施更具体。”
  今年以来,我区全面规划实施“点——线——面”预警叫应工程。本着“小喇叭跟着群众走、哪危险就装在哪、哪人多就装在哪”的原则,聚焦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三大灾害风险,布点建设555处应急小喇叭,做到重要风险点“全覆盖”。线上依托智能化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预警响应措施从行业——乡镇街道——监测员的“点对点”一体化智能精准发布,并将4753名基层治理网格员纳入自然灾害预警管理体系,落实“一对一”叫应包保责任,确保预警信息“叫得应”。面上建立预警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实现出现重大灾害风险前,群众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及时收听收看到预警信息。
  风险监测“一把尺”
  “今晚大家要警觉一点,如果河流水位继续上涨,镇村干部会及时通知你们转移。”8月25日,持续大雨导致满月镇河流水位上涨,当地镇村干部第一间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提醒沿河低洼地带村民注意防范洪灾。此前一天,区气象局点对点发布了暴雨灾害预警,让预警跑在灾害的前头。这是我区运用“降雨超阈值实时报警”防范机制的一个实例。
  我区积极探索建立雨中“降雨超阈值实时报警”防范机制,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分类整理全区40个乡镇街道近10年因暴雨洪涝灾害导致的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损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等关键数据;创新运用灾害损失、雨情数据关联模型,将灾害损失量化成0-1之间的关联系数,再根据系数值将灾害划定为4个等级;分区域分时段将灾害损失和致灾因子细化量化,建立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分5个时间段4个级别雨量自动报警的临界值,切实做到精细精准,为灾害防范应对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还采用‘人防+智防’模式,提升风险隐患监测能力。”区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人防”方面,我区选齐配强地灾隐患点群测群防员562名、片区负责人40名、驻守单位5家、驻守地质队员18名;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高和极高风险区241个村(社区)设立地防员252名;引导基层党员、普通群众自愿成立地灾防治联防队488支6729人。在“智防”方面,全区555个地质隐患点合理布局智能化监测设备3941台,投入5100余万元在重点林区建设智慧森林防火系统和195个智能监控;持续完善31个山洪灾害点智能化监测系统建设,实现24小时全天候、360度全覆盖风险隐患智能监控。
  责任落实“一肩挑”
  “绝不能因工作不到位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这是我区自上而下形成的共识,也是全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底线”和“红线”。
  针对常年在汛期遭遇持续高温、极端暴雨和旱涝急转等气候特征,我区因时因地创新提出了“七不四必”工作法。“七不”:干部前置不掉链、应急值守不离岗、预警叫应不漏人、库塘带病不蓄水、道路危险不通行、险情不稳不作业、隐患不除不收队。“四必”:遇险必撤离、异常必快报、灾情必核准、舆情必管控。
  全区通过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组、点”五级群测群防体系,科学划定各级联防网格责任区,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应急、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气象等部门信息共享联动机制,畅通预警信息传递渠道。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及时通过广播电视、预警短信、电话叫应和微信群、“小喇叭”等渠道发布,确保及时将雨情、水情和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层层传达至镇村组、部门及有关企业责任人、监测人员。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我区各级各部门常态化组织开展防汛、防地灾、森林防灭火和安全生产等各类事故灾害应急演练1300余场次,累计2.8万余人次参演。建好“专常群兼”四支队伍,加强应急处突力量和防汛救灾物资、防火物资装备的预置布防,各级救援队伍枕戈待旦,确保遇灾险情快速出动、高效救援、科学处置。
  “我们还针对防汛薄弱区域、山洪灾害点、地灾隐患点、林区林缘地带的学校、村民聚居点等人群集中区域和重大工程项目、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清单制+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闭环管控风险隐患,确保防灾减灾责任落实到岗到点到人。”区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统筹有力、职责明晰、多跨协作、快速响应、科学处置、成效显著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工作底线,尽最大努力保障全区17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