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我区纵深推进浦里新区体制机制改革
“瘦身强体”增强发展“核动力”
  本报记者 程超
  工业强则开州强,新区兴则开州兴。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市委深改委第三次会议精神,聚焦打造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这一战略定位和浦里新区近期40平方公里、远期70平方公里建设目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率先探索,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机构精简、行政高效、机制灵活、投融资活跃的现代化新区,为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提供坚实支撑。
  目前,浦里新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开发区改革探索,建成12平方公里产城景融合发展新城,构建起“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累计入驻企业310家,获批重庆市第二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市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全市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园区,今年以来实现工业总产值153.97亿元,规上工业产值148.58亿元。
  优化机构运行
  浦里新区是开州“两高”“两地”的示范区、“双百”“双千”的主战场、“同城化”“一体化”的桥头堡,我区高度重视浦里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坚持以体制改革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导向,不断挖掘浦里新区在行政管理、放权赋能、用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潜力,印发《浦里新区(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关于加快推进高新区(浦里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
  “浦里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与工业园区管委会以及浦里新区开发建设中心、工业园区服务中心两个下属事业单位实行一体化运行。”浦里新区党工委副书记谢记超说,浦里新区优化内设机构,设党政办公室、财务部、招商投资部、企业服务部等8个内设机构,由管委会内设机构统筹管理两个下属事业单位的人员和工作。
  在浦里新区机制体制改革中,我区坚持“政企分开、管运分离”,采取“管委会+公司”模式,将浦发投资集团管理考核权由区国资委调整至浦里新区管委会,党组织隶属关系转至浦里新区党工委,公司董事长兼任党工委委员,公司重大事项提交管委会研究决策,党的建设、开发建设、企业服务、投融资等深度融合,管司协同高效运行。
  “流畅的管理运行机制,让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畅,沟通更加高效。我们与中国能建牵头的7个社会投资主体签约,引入社会资金约105亿元,计划用6年时间夯实学校、医院、污水处理厂、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浦里新区。”谢记超说,下一步,浦里新区将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整合多方力量,落实发展蓝图、提高工作效率,打造机构精简、行政高效、机制灵活、投融资活跃的现代化新区。
  赋权行政审批
  “今年4月,我区开展行政审批赋权,在浦里新区成立了代办办公室,以前企业要到城区找有关部门办理业务,如今在浦里新区就可以办理了。”谢记超说。
  浦里新区累计入驻企业超过300家,为更好地服务这些企业,我区按照“权责一致、职能匹配、能放尽放、精准赋权”原则,充分考虑工作实际,制定授权委托浦里新区管委会政务服务事项清单34项,取得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管局等部门的2号审批公章。
  开展行政审批赋权是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营主体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行动。浦里新区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浦里新区功能定位,着力优化服务流程,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持续创新服务方式,为浦里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下一步,浦里新区将持续抓好行政审批赋权各项工作,按照“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确保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力争到2027年,培育10亿级企业10户、30亿级企业4户、50亿级企业2户、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0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规模工业企业超过160户、上市企业3家以上。
  灵活高效用人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委、区政府赋予浦里新区用人自主权,助推新区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投身新区建设中来,破除制约新区发展的瓶颈障碍,强化放权赋能聚势发展。
  “前一段时间,我们从其他乡镇遴选了两名干部,充实到一线招商岗位,他们都干得很不错。”谢记超说。
  我区扩大浦里新区用人自主权,对紧缺的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在区内符合条件的人员中遴选,由组织、人事部门安排到新区顶岗试用,并及时办理调动手续。
  今年以来,我区组织人事部门安排2名定向选调生、公开考核招聘2名硕士研究生到浦里新区管委会工作。国有企业员额内引进人员由管委会决策后按程序招聘,管委会、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统筹使用,国有企业4名职员安排到管委会招商一线,管委会2名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公司项目管理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