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八月虽已立秋,但仍值酷暑,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善感乡农纲村莲藕轮作基地里,500亩荷花竞相绽放。村民穿梭荷田辛勤养护,游客池畔拍照流连忘返,青山绿水,村落点点,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卷。
然而,这自然和谐的乡村美景并非自然天成,本期乡村振兴档案,讲述的就是农纲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带动下,凝聚合力把“水淹田”打造成为“希望的田野”的故事。
“十年九涝”的“水淹田”
一年多以前,善感乡农纲村不见荷花,只有一片深受“十年九涝”问题困扰的“水淹田”。受当地“两山夹一槽”的地势影响,每到雨季,雨水便迅速汇聚到村前的石槽坝河。河水短时间暴涨,淹没周边农田,导致颗粒无收直至荒芜。守着土地,却无地可种,老百姓苦不堪言。
“进去的时候路都是稀烂,完全没地方下脚。”2021年10月25日,善感乡党委书记曾宪军一上任,就带着领导班子和相关驻村同志来到农纲村,对当地百姓生活、生态资源全面走访调查。看到善感乡最大的集中连片良田被水冲毁,心里五味杂陈。
“既然已经是片‘水’田,那我们就因地制宜,围绕‘水’来做文章!”经过多次讨论,曾宪军和领导班子最终决定将收入较为丰厚的太空莲子作为农纲村产业振兴的初级实验品。
治水改地换新颜
事情能不能办还得老百姓说了算。善感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先后召开党员会、群众会、院坝会20余次,无论是走访慰问,还是路上碰到村民,干部都会耐心地向大家讲解乡村振兴整体思路、具体实施步骤,跟他们一起商量一起算账:村民自己一年种水稻能挣多少钱,跟着政府干又能挣多少钱。凭着一次次真情实意的付出、一笔笔清清楚楚的明白账,短短几个月内,当地村民全数同意支持发展莲子产业。
群众一答应,政府立即牵头企业,以“奔跑的速度”将全部土地进行整治——挖掘机开进了农纲村,通过坡改缓、小改大,200余亩的撂荒地建设成了良田。农纲村通河堤整治修建起了3米高、2米厚的堤坝。通过河坝治理,原有的河道不仅变宽变长了,还进一步稳固了周边田埂。
以花为媒农文旅融合发展
2022年1月,农纲村结合辖区水资源优势,在“水淹田”地里建起了莲藕轮作示范基地,加大对太空莲子产业链的探索。
截至目前,500亩莲藕轮作基地已全面成型,新建的莲子加工厂已竣工投用,莲子产业延长了产业链,打响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并逐渐走出重庆面向全国销售。
莲藕基地采取“公司+农户+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到农户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就业有“薪金”,集体收入有分红。据基地负责人介绍,500亩荷田每亩收入在8000元左右,每亩干白莲净收入在3700元左右,开发的藕粉、荷叶茶等产品每亩收入大概有2000多元。在不栽种莲藕期间,荷田会用来养鱼虾,每亩收入也有2000元左右。集体收入的60%还将给农户分红,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不到两年时间,农纲村的变化翻天覆地。这些改变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未来美好生活也更加期待:“不敢想象当初的‘水淹田’现在开满了荷花,我们的家乡就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大家今后的生活也一定会像荷花一样越开越灿烂。”村民高兴地说道。
除了产业带来的收益,基地美丽的风景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乡政府引进旅游企业,配套景观河堤、观光小火车、步游道、观光亭等旅游设施,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按照计划安排,下一步还将把农纲村打造成一个乡风文明、乡村美丽、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通过文旅融合加持农业,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来源:七一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