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三里遍地金村美民富产业兴
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南门科技示范园。
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南门科技示范园种出的西红柿。
白鹤街道大胜村水稻机收现场。
甘泉村贺家坪新农村居民屋顶搭建光伏发电板。
本报记者 邓青春
田野,孕育着丰收的希冀;农业,正走出铿锵的步伐。
绿意盛放的8月,行走在帅乡大地上,田野阡陌交错,瓜果清爽甘甜,稻穗香飘万里,民房错落有致,牛羊肥壮猪盈圈,鸡鸭成群鱼满塘……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丽图景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变成了实景。
农为邦本,食为政首。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宜居,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高位推动、加密调度,“三农”战线守牢“三条底线”,深挖增长潜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加固、稳中有进,主要指标符合预期。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秋天是大地回馈辛勤耕耘的时节。这几天,竹溪镇平溪村的新品种稻米基地里,“川农优538”水稻品种相继成熟迎来丰收,农民抢抓时节开镰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新品种不仅抗病性强,稻穗结实率也高。”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周贤文介绍,经过专业人员田间测产,预计平均亩产水稻500多公斤。
风吹稻浪扑鼻香,又是一年夏收忙。入秋后,我区42万亩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区农业农村委紧急调配1000余台收割机,帮助农户抢收水稻。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高耕作效率,我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切实加强科学管护,粮食产量节节攀升。
粮食丰收,来之不易,既源于全区各地应对不利天气,抢农时、抓田管,更得益于我区近年来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持续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今年我区小春粮油播种面积35.1万亩,秋粮播种面积122.6万亩。
“全区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9.8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78.8万亩,复耕复种撂荒地2.3万亩。”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扎实抓好粮食生产,我区组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耕地保护建设、撂荒地开发利用工作专班3个,出台耕地恢复补足、撂荒地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硬措施,牢守耕地红线。
我区将粮食安全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将粮食生产任务分季度分作物落实到乡镇街道,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措施8条。将小麦、大豆、马铃薯全面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整合资金800万元支持小麦、大豆、马铃薯、豌豆等良种补贴,整合资金500万元支持撂荒地复种粮食,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改良田、播良种……上半年,我区新增1000亩以上的粮油生产企业3家,推广希森6号、渝马铃薯5号等春马铃薯脱毒良种5个,争取市马铃薯、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开州设立综合试验站各1个,马铃薯机播面积3000余亩,培育粮食加工作坊300余家、加工型企业20余家,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虽已入秋,但暑热未消。这几天,蔬菜种植大户范建新的上百个蔬菜大棚正在按“寿光模式”进行免费施工改造。
范建新在南门镇种植蔬菜十几年,规模不小。今年5月,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开始对南门镇原有蔬菜大棚实施统一改造,范建新的蔬菜大棚是最早实施改造的一批。
“当前,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首期400亩试验示范项目成功投产运营,优选栽培品种表现良好。”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负责人朱子强表示,将发挥寿光蔬菜种植优势,通过品种推广、技术指导、模式创新等手段,全力提升开州蔬菜的品种品质,助推开州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鲁渝协作助推我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区到位鲁渝协作财政援助资金4766万元,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大力推动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建设,新建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3352亩,“开州产”寿光蔬菜高光上市,其经验在全市推广。
上半年,我区蔬菜产量35.817万吨,同比增长4.78%。开县春橙走进“一带一路”,入选《中国品牌·典范100》《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超52亿元。规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58亿元,居渝东北第1。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我区紧扣“一主两辅三优多特”特色产业,安排市级以上衔接资金项目185个、2.4亿余元,重点支持脱贫产业管护提升、产业链条延伸、到户产业扶持、经营主体培育、集体经济发展,探索“托管式”“入股式”“庭院式”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强村富民,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临江镇福德村大胆尝试承包地“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等土地改革机制,探索出“四统四分五联”适度统分结合的农村经营新模式,带领村民种出晚熟沃柑3700亩。
如今,我区“三变改革”试点扩面至20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基本清零。临江镇福德村《“统分结合”促发展“五联”增效富村民》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扮靓美丽乡村“颜值”
满月镇甘泉村,因村内泉水甘甜而得名。走进甘泉村贺家坪新农村,只见昔日居民屋顶上的“蓝顶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型材料”——光伏发电板。除了“蓝顶棚”消失外,甘泉村打造美丽乡村还有很多亮点。
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整洁的庭院、干净的冲水式厕所,给人宜居舒适之感。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甘泉村通过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杆线序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为目标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使村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甘泉村的变化仅是我区聚焦“和美式”主题,推动乡村建设高品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区抓村庄规划优品质,严格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保留改善、搬迁撤并五种类型,科学布局乡村空间形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土地精细利用和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走进和谦镇金山村,一幢幢农房整齐排列,道路宽阔平坦,乡村环境宜居。“以前房前屋后垃圾随处可见,苍蝇满天飞。现在,村里有专门的垃圾收运箱,到处干净整洁了,我们也更加爱护村里的环境卫生了。”村民刘兴友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根本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环境的同时,避免大拆大建、破坏乡村特色风貌?我区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全区行政村推广清单制实现全覆盖,积分制占比达到85%以上。”区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三联共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制定乡村治理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指导乡镇街道探索实施清单制、积分制、院落制、数字化“三制一化”治理模式,满月镇甘泉村、关面乡被推荐申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人居环境整治,关键在人。我区还以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为出发点,持续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干部包户责任制度,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面子”“里子”内外兼修,让广袤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本版图片为本报资料图片)
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南门科技示范园种出的西红柿。
白鹤街道大胜村水稻机收现场。
甘泉村贺家坪新农村居民屋顶搭建光伏发电板。
本报记者 邓青春
田野,孕育着丰收的希冀;农业,正走出铿锵的步伐。
绿意盛放的8月,行走在帅乡大地上,田野阡陌交错,瓜果清爽甘甜,稻穗香飘万里,民房错落有致,牛羊肥壮猪盈圈,鸡鸭成群鱼满塘……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丽图景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变成了实景。
农为邦本,食为政首。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宜居,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高位推动、加密调度,“三农”战线守牢“三条底线”,深挖增长潜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加固、稳中有进,主要指标符合预期。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秋天是大地回馈辛勤耕耘的时节。这几天,竹溪镇平溪村的新品种稻米基地里,“川农优538”水稻品种相继成熟迎来丰收,农民抢抓时节开镰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新品种不仅抗病性强,稻穗结实率也高。”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周贤文介绍,经过专业人员田间测产,预计平均亩产水稻500多公斤。
风吹稻浪扑鼻香,又是一年夏收忙。入秋后,我区42万亩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区农业农村委紧急调配1000余台收割机,帮助农户抢收水稻。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高耕作效率,我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切实加强科学管护,粮食产量节节攀升。
粮食丰收,来之不易,既源于全区各地应对不利天气,抢农时、抓田管,更得益于我区近年来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持续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今年我区小春粮油播种面积35.1万亩,秋粮播种面积122.6万亩。
“全区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9.8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78.8万亩,复耕复种撂荒地2.3万亩。”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扎实抓好粮食生产,我区组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耕地保护建设、撂荒地开发利用工作专班3个,出台耕地恢复补足、撂荒地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硬措施,牢守耕地红线。
我区将粮食安全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将粮食生产任务分季度分作物落实到乡镇街道,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措施8条。将小麦、大豆、马铃薯全面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整合资金800万元支持小麦、大豆、马铃薯、豌豆等良种补贴,整合资金500万元支持撂荒地复种粮食,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改良田、播良种……上半年,我区新增1000亩以上的粮油生产企业3家,推广希森6号、渝马铃薯5号等春马铃薯脱毒良种5个,争取市马铃薯、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开州设立综合试验站各1个,马铃薯机播面积3000余亩,培育粮食加工作坊300余家、加工型企业20余家,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虽已入秋,但暑热未消。这几天,蔬菜种植大户范建新的上百个蔬菜大棚正在按“寿光模式”进行免费施工改造。
范建新在南门镇种植蔬菜十几年,规模不小。今年5月,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开始对南门镇原有蔬菜大棚实施统一改造,范建新的蔬菜大棚是最早实施改造的一批。
“当前,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首期400亩试验示范项目成功投产运营,优选栽培品种表现良好。”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负责人朱子强表示,将发挥寿光蔬菜种植优势,通过品种推广、技术指导、模式创新等手段,全力提升开州蔬菜的品种品质,助推开州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鲁渝协作助推我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区到位鲁渝协作财政援助资金4766万元,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大力推动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建设,新建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3352亩,“开州产”寿光蔬菜高光上市,其经验在全市推广。
上半年,我区蔬菜产量35.817万吨,同比增长4.78%。开县春橙走进“一带一路”,入选《中国品牌·典范100》《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超52亿元。规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58亿元,居渝东北第1。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我区紧扣“一主两辅三优多特”特色产业,安排市级以上衔接资金项目185个、2.4亿余元,重点支持脱贫产业管护提升、产业链条延伸、到户产业扶持、经营主体培育、集体经济发展,探索“托管式”“入股式”“庭院式”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强村富民,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临江镇福德村大胆尝试承包地“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等土地改革机制,探索出“四统四分五联”适度统分结合的农村经营新模式,带领村民种出晚熟沃柑3700亩。
如今,我区“三变改革”试点扩面至20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基本清零。临江镇福德村《“统分结合”促发展“五联”增效富村民》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扮靓美丽乡村“颜值”
满月镇甘泉村,因村内泉水甘甜而得名。走进甘泉村贺家坪新农村,只见昔日居民屋顶上的“蓝顶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型材料”——光伏发电板。除了“蓝顶棚”消失外,甘泉村打造美丽乡村还有很多亮点。
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整洁的庭院、干净的冲水式厕所,给人宜居舒适之感。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甘泉村通过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杆线序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为目标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使村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甘泉村的变化仅是我区聚焦“和美式”主题,推动乡村建设高品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区抓村庄规划优品质,严格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保留改善、搬迁撤并五种类型,科学布局乡村空间形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土地精细利用和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走进和谦镇金山村,一幢幢农房整齐排列,道路宽阔平坦,乡村环境宜居。“以前房前屋后垃圾随处可见,苍蝇满天飞。现在,村里有专门的垃圾收运箱,到处干净整洁了,我们也更加爱护村里的环境卫生了。”村民刘兴友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根本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环境的同时,避免大拆大建、破坏乡村特色风貌?我区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全区行政村推广清单制实现全覆盖,积分制占比达到85%以上。”区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三联共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制定乡村治理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指导乡镇街道探索实施清单制、积分制、院落制、数字化“三制一化”治理模式,满月镇甘泉村、关面乡被推荐申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人居环境整治,关键在人。我区还以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为出发点,持续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干部包户责任制度,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面子”“里子”内外兼修,让广袤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本版图片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