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高温下的高铁建设者:
为了渝西高铁,他们很拼!
工人站在升降机上作业。

技术人员检查施工质量。

  本报记者 程超 文/图
  虽已立秋,但最近仍然持续高温。炎热天气里,许多建设者坚守一线,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汗水,他们是烈日下的最美劳动者。
  在渝西高铁开州段建设工地上,高铁建设者们战高温斗酷暑,加紧施工,确保高铁建设项目能全速推进。日前,记者采访了三名高铁建设者,他们中有普通工人、有技术人员、有管理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实现渝西高铁早日通车而努力工作。
  程国勇:埋头特大桥建设,顾不上“谈婚论嫁”
  8月的开州大地,户外热浪灼人。在渝西高铁开州站四线特大桥项目施工现场,中铁七局项目部的工人们穿着防晒服,在滚烫的钢筋水泥间忙碌着,脸颊被晒得黝黑发亮。
  今年28岁的程国勇是湖北省黄冈市人,是渝西高铁开州站四线特大桥项目部的技术人员,他从去年12月项目开工便在这里工作。
  工地上,小到桩基成孔精度检测,大到混凝土浇筑进度,程国勇仔细检查着一道道工序。阳光下,豆大的汗珠不停从他脸颊上滑落。
  “我主要是做检测工作,对施工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必须要达到施工标准,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程国勇说。
  程国勇从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中铁七局工作,今年是他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参与过襄阳市、宜昌市、成都市等地多个高铁项目的建设。
  高铁项目工地多数位于偏远地区,工作也比较繁忙,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大学毕业后,因为是干工程,聚少离多,女朋友也跟他分手了,程国勇至今还没结婚。
  “还没有成家,也没有女朋友,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有节假日,不能耽误了人家女孩子。”程国勇说。
  康伟:在家门口打工,让我感觉很幸福
  在渝西高铁观面山隧道出口,工人们站在高高的升降机上,把一块块瓷砖贴上墙,不一会儿工夫,大家的额头就布满了汗珠。
  趁着康伟从升降机上下来休息的间歇,记者与他攀谈了起来。康伟是开州区温泉镇人,今年29岁,19岁从职高毕业后,他就从事高空作业,以前是给广告公司安装广告牌,现在在渝西高铁工地上负责贴临洞门墙上的瓷砖。
  “高空作业工资高一些,一天能挣500块钱,只要做好防护措施,也不会有危险。”康伟一口气喝下了两杯茶水,擦了一下额头的汗珠,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靠着勤劳打工挣的钱,康伟在开州城区买了房子。他的孩子两岁了,平时妻子在家照顾孩子,他在工地上打工挣钱。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到什么钱,跟家人一年也难得见一面,现在好多了,每天晚上都可以回家。”康伟说。
  由于离家近,每天一忙完,康伟就骑着摩托车回到家里,跟家人一起吃晚饭,享受一天中难得的温馨时光。
  “气温高我们也不怕,我们在升降机上还安装了一顶遮阳篷,可以挡一下阳光。”康伟说,作为一名开州人,他为家乡的发展而自豪。因为渝西高铁的建设,他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也为自己能参与渝西高铁的建设而自豪。
   卢梦威:严把工程质量关,保证隧道如期贯通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车辆穿梭不停,工人们正各司其职忙碌着。这是渝西高铁观面山隧道出口施工现场忙碌的场景。
  “这个隧道全长12公里,由4个项目组同时施工,其中洞口部分是属于我们这个项目组的。”技术主管卢梦威向记者介绍了隧道洞口的施工情况,他同时负责观面山隧道出口的施工与另一个隧道入口的施工。
  据介绍,隧道施工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施工标准,工人们分成多个班,24小时轮流施工,人可以休息,但机器24小时作业。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安装在洞口的大型机械设备正在作业,工人开着货车把土石方运出来。
  “我作为技术主管,做得最多的就是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对施工情况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隧道施工标准。”卢梦威说,整个项目工期为期五年,目前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
  今年30岁的卢梦威是湖北省荆门市人,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铁七局工作,参与过广州市、惠州市、宜昌市等地多个高铁项目的建设。如今,他把家安在湖北省荆门市,妻子是当地一名老师,还有一个5岁的儿子。
  “平时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少,想他们了就视频聊天。现在坐高铁回家也方便,每两个月就回家一趟。”卢梦威说。
  高温天气下,卢梦威和工人们正为挖通隧道而努力工作。洞内的温度很高,为了保障工人安全,项目部一方面对作业时间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设置多个爱心服务驿站,为工人免费提供西瓜、绿豆汤和防暑药品等。
  同时,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卢梦威每天都会在现场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整改,确保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