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 强治理 优服务
开州举子园与汉丰湖相映成趣。
富厚社区规范流动商贩经营。
文峰街道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志愿者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
三中社区“邻里说理室”调解矛盾纠纷。
施工人员对小区外墙进行修补。
本报记者 谢国邦
眼下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文峰街道三中社区危旧房较多,安全隐患凸显。近段时间以来,三中社区开展了危旧房安全隐患排查,共排查出5处D级危房,并及时划出隔离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文峰街道推行“1340”工作体系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
文峰街道以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契机,建立健全“1340”工作体系,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工作“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现实问题。该工作体系即为:以党建为统领,通过健全社区、网格、微网格三级体系开展工作,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的目标。
1 筑牢“压舱石”
文峰街道辖有11个社区和2个村,人口超过10万人。如何破解基层治理只是村(社区)干部“唱独角戏”的现象,文峰街道党工委一直在探索。
“以党建为统领,整合多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文峰街道党工委负责人介绍,经过2年多的探索实践,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网格化管理服务功能基本实现,社会资源得到有效运用,居民自治自管意识大幅度提升,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
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统领作用,首先就是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2年多来,文峰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现大“换血”,班子成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达61%。
文峰街道党工委建立党工委成员定点联系社区党组织制度,精选配强村(社区)党建指导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每年以“外出观摩+理论辅导+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基层干部主题培训,提升干部能力素养。2年多来,文峰街道共4个批次60余人次基层干部赴璧山区等9个区县参观学习,实现干部全员轮训3次以上。
文峰街道以方便党员就近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在居住地发挥党员作用为基本原则,以适应网格化管理的需要为目的,全面推行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把党小组建在楼栋里,推进党建工作网和基层治理网格“两网合一”,让群众充分享受网格增能、治理提效带来的发展红利,真切体会到党组织就在群众身边。
除此之外,文峰街道在矛盾较多、环境较差、管理较乱的小区、开放式楼院特设功能型党组织,积极引导党组织成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业主委员会(自管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组织引领带动业主委员会(自管小组)规范运行和督促物业服务企业严格履行职能职责,实现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自管小组)三方良性互动,共同提升小区(楼院)环境秩序。
2 织密“三张网”
“在基层一线工作任务多,负担重,责任大,确实不容易。”文峰街道双合店社区有关负责人说,文峰街道健全三级基层治理体系后,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了事事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的良好局面,解放了社区工作人员,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
文峰街道三级基层治理体系为:社区一张大网,地域一张小网,楼院一张微网。
社区大网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网格长。网格长定期组织驻地单位、居民自管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民警、网格志愿者等有关人员,就居民关心的民生事项共同研究解决基层治理方面的重大问题。有效推进民生服务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形成资源共享、事项共办、难题共解的良好氛围。
地域小网则是文峰街道按照“地域相邻、构成相似、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的原则,以300-500户(900-1500人)左右的标准将原来的11个大网格精细划分为125个小基础网格。各地域小网按照“1+3+N”的人员构架,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1名社区民警、1名家庭医生、4-6名楼栋长,在网格长的指导下开展网格精细化管理服务工作。
楼院微网即是文峰街道336个小区(楼院)。各个楼院微网建立小区(楼院)党组织,团结带领业主委员会(自管小组)和物业服务企业定期协调研究解决小区(楼院)矛盾和问题,每年重点为本小区(楼院)办理2-3件实事好事,小区(楼院)内党员全部设岗定责并主动开展公益服务,常态化组织开展邻里活动,增进邻里感情。
3 奏响“和谐曲”
滨江丽园小区业主共同出资5万余元,用于实施小区绿化工程,使小区环境很快得到改变;稷香苑小区通过党组织引领,业主自筹资金提升小区基础设施,小区环境实现由乱到美的转变。
…………
近年来,文峰街道凝聚多方合力,实现“四治融合”的事例比比皆是。
文峰街道坚持民生民意导向,引导居民协商制定自治制度,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居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把制度决策交给居民、把管理蓝图交给居民,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管。
文峰街道搭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规范建设“邻里说理室”11个、驻警调解室1个、小区议事长廊5个。构建由“社区党组织书记、网格长、综治专干、社区民警4名固定工作人员和老党员、老干部、乡贤、律师以及网格志愿者等N名机动人员”组成的“4+N”矛盾纠纷调解队伍,最大程度把纠纷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文峰街道各个社区还持续组织开展“良好家风代代传”评选活动,突出抓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围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以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提升居民的集体认同感。同时,围绕“明德帅乡”主题,常态化开展“六做”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居民养成良好习惯,倡导文明新风尚。
文峰街道还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按照数字重庆·基层智治平台建设要求,完善升级现有“街道—村(社区)—网格”三级综治信息系统,建成集视频监控、实时调度、数据分析、动态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指挥调度平台。联合有关单位开发专用“社区e通”手机端APP,动态更新“一标三实”、重点特殊人群等基础数据,统一接入街道日常业务台账数据,“一键上传”社情民意、矛盾纠纷、突发事件等事项数据,从实从细完善街道基础数据库,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4 服务“零距离”
近年来,文峰街道瞄准“老、小、困”特殊群体,聚焦“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弱有所助”,完善辖区养老院升级改造提升工程,规范文峰养老服务中心和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行,常态化开展老年人“助餐、助浴、助医”活动,提升老人年生活品质。
文峰街道还筹资30万元购买社会服务,通过居民“点单”、社区“开单”、政府“下单”、社工机构“接单”的方式,常态化为困难群体开展帮扶救助及民生事项代办服务。筹资10万元打造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基地“渝康家园”,围绕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恢复职业能力等需求,常态化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另外,文峰街道还建成退役军人服务示范站5个,为辖区4000余名退役军人开展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服务。
文峰街道坚持党建工作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基层治理的每个角落都有党员干部的身影,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
近年来,文峰街道文成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峰街道文峰社区被评为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集体;文峰街道南郊社区被命名为全市“扫黄打非”示范点。
(图片为本报资料图片)
富厚社区规范流动商贩经营。
文峰街道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志愿者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
三中社区“邻里说理室”调解矛盾纠纷。
施工人员对小区外墙进行修补。
本报记者 谢国邦
眼下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文峰街道三中社区危旧房较多,安全隐患凸显。近段时间以来,三中社区开展了危旧房安全隐患排查,共排查出5处D级危房,并及时划出隔离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文峰街道推行“1340”工作体系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
文峰街道以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契机,建立健全“1340”工作体系,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工作“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现实问题。该工作体系即为:以党建为统领,通过健全社区、网格、微网格三级体系开展工作,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的目标。
1 筑牢“压舱石”
文峰街道辖有11个社区和2个村,人口超过10万人。如何破解基层治理只是村(社区)干部“唱独角戏”的现象,文峰街道党工委一直在探索。
“以党建为统领,整合多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文峰街道党工委负责人介绍,经过2年多的探索实践,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网格化管理服务功能基本实现,社会资源得到有效运用,居民自治自管意识大幅度提升,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
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统领作用,首先就是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2年多来,文峰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现大“换血”,班子成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达61%。
文峰街道党工委建立党工委成员定点联系社区党组织制度,精选配强村(社区)党建指导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每年以“外出观摩+理论辅导+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基层干部主题培训,提升干部能力素养。2年多来,文峰街道共4个批次60余人次基层干部赴璧山区等9个区县参观学习,实现干部全员轮训3次以上。
文峰街道以方便党员就近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在居住地发挥党员作用为基本原则,以适应网格化管理的需要为目的,全面推行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把党小组建在楼栋里,推进党建工作网和基层治理网格“两网合一”,让群众充分享受网格增能、治理提效带来的发展红利,真切体会到党组织就在群众身边。
除此之外,文峰街道在矛盾较多、环境较差、管理较乱的小区、开放式楼院特设功能型党组织,积极引导党组织成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业主委员会(自管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组织引领带动业主委员会(自管小组)规范运行和督促物业服务企业严格履行职能职责,实现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自管小组)三方良性互动,共同提升小区(楼院)环境秩序。
2 织密“三张网”
“在基层一线工作任务多,负担重,责任大,确实不容易。”文峰街道双合店社区有关负责人说,文峰街道健全三级基层治理体系后,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了事事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的良好局面,解放了社区工作人员,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
文峰街道三级基层治理体系为:社区一张大网,地域一张小网,楼院一张微网。
社区大网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网格长。网格长定期组织驻地单位、居民自管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民警、网格志愿者等有关人员,就居民关心的民生事项共同研究解决基层治理方面的重大问题。有效推进民生服务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形成资源共享、事项共办、难题共解的良好氛围。
地域小网则是文峰街道按照“地域相邻、构成相似、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的原则,以300-500户(900-1500人)左右的标准将原来的11个大网格精细划分为125个小基础网格。各地域小网按照“1+3+N”的人员构架,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1名社区民警、1名家庭医生、4-6名楼栋长,在网格长的指导下开展网格精细化管理服务工作。
楼院微网即是文峰街道336个小区(楼院)。各个楼院微网建立小区(楼院)党组织,团结带领业主委员会(自管小组)和物业服务企业定期协调研究解决小区(楼院)矛盾和问题,每年重点为本小区(楼院)办理2-3件实事好事,小区(楼院)内党员全部设岗定责并主动开展公益服务,常态化组织开展邻里活动,增进邻里感情。
3 奏响“和谐曲”
滨江丽园小区业主共同出资5万余元,用于实施小区绿化工程,使小区环境很快得到改变;稷香苑小区通过党组织引领,业主自筹资金提升小区基础设施,小区环境实现由乱到美的转变。
…………
近年来,文峰街道凝聚多方合力,实现“四治融合”的事例比比皆是。
文峰街道坚持民生民意导向,引导居民协商制定自治制度,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居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把制度决策交给居民、把管理蓝图交给居民,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管。
文峰街道搭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规范建设“邻里说理室”11个、驻警调解室1个、小区议事长廊5个。构建由“社区党组织书记、网格长、综治专干、社区民警4名固定工作人员和老党员、老干部、乡贤、律师以及网格志愿者等N名机动人员”组成的“4+N”矛盾纠纷调解队伍,最大程度把纠纷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文峰街道各个社区还持续组织开展“良好家风代代传”评选活动,突出抓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围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以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提升居民的集体认同感。同时,围绕“明德帅乡”主题,常态化开展“六做”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居民养成良好习惯,倡导文明新风尚。
文峰街道还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按照数字重庆·基层智治平台建设要求,完善升级现有“街道—村(社区)—网格”三级综治信息系统,建成集视频监控、实时调度、数据分析、动态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指挥调度平台。联合有关单位开发专用“社区e通”手机端APP,动态更新“一标三实”、重点特殊人群等基础数据,统一接入街道日常业务台账数据,“一键上传”社情民意、矛盾纠纷、突发事件等事项数据,从实从细完善街道基础数据库,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4 服务“零距离”
近年来,文峰街道瞄准“老、小、困”特殊群体,聚焦“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弱有所助”,完善辖区养老院升级改造提升工程,规范文峰养老服务中心和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行,常态化开展老年人“助餐、助浴、助医”活动,提升老人年生活品质。
文峰街道还筹资30万元购买社会服务,通过居民“点单”、社区“开单”、政府“下单”、社工机构“接单”的方式,常态化为困难群体开展帮扶救助及民生事项代办服务。筹资10万元打造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基地“渝康家园”,围绕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恢复职业能力等需求,常态化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另外,文峰街道还建成退役军人服务示范站5个,为辖区4000余名退役军人开展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服务。
文峰街道坚持党建工作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基层治理的每个角落都有党员干部的身影,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
近年来,文峰街道文成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峰街道文峰社区被评为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集体;文峰街道南郊社区被命名为全市“扫黄打非”示范点。
(图片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