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沸水煮也除不掉,夏天要警惕这类食物中毒!
  近日,一则某地群众因食用凉皮中毒身亡的消息冲上热搜,让米酵菌酸再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其实,食用变质黑木耳、米粉、河粉或“酸汤子”后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这些食品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罪魁祸首都是米酵菌酸。
   一、米酵菌酸是什么?
  米酵菌酸是一种名叫椰毒假单胞菌的细菌产生的毒素。这种细菌也叫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污染食物后释放的米酵菌酸会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产生严重的损害,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死亡。
  这种细菌尤其喜欢气温25℃-37℃、偏酸(pH值5-7)的环境,因此高温潮湿的夏季和秋季非常适宜这类细菌繁殖,而且其释放的米酵菌酸还具有极强的耐热性,任你煎、炸、煮、炖都不能使其灭活,无法破坏它的毒性,所以我们以为的“高温杀毒”对付米酵菌酸并没有用。
  米酵菌酸引起的是急性中毒,潜伏期通常为30分钟至12小时,所以一般食用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后不久就会出现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皮下出血、呕血、血尿、意识不清、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不会出现发热现象。
  对于致死率高达40%-100%的米酵菌酸,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可以对症治疗。
  如果轻微中毒,且及时就医,抢救机会还比较大;如果毒素已经到达肝、肾、心等脏器,已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伤,那么抢救机会就非常渺茫。
  因此,如果出现上述某些症状,疑似中毒,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想办法催吐,尽可能排出胃内容物,并及时就医,立即治疗。
  二、可能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物
  新闻中出现过引发米酵菌酸中毒的凉皮、黑木耳、米粉、河粉、“酸汤子”等食物,虽看似互不相关,但在制作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或泡发。
  可能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物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长时间发酵的谷物类和薯类食物:如河粉、肠粉、“酸汤子”、吊浆粑、年糕、玉米淀粉、粉条、甘薯面、宽粉、红薯淀粉、糯米汤圆等。
  第二类是需要长时间泡发的食物:如木耳、银耳等。
  这些食物在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制作过程中,遇到如生产环境不卫生、原料变质、储藏环境高温潮湿等情况,都有可能被细菌污染而引发米酵菌酸中毒。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各种鲜湿粉类食物,我们通常都是在菜市场或者超市等地方购买,并且大多是散装称重,再加上夏秋季的高温潮湿环境,细菌滋生的可能性极高,所以增加了米酵菌酸中毒的风险。
   三、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首先给大家划个重点:米酵菌酸无臭无味,被污染食品的外观、气味、滋味正常。
  米酵菌酸中的“酸”字可能会让大家误以为某个食物发酸发臭了就是被污染了,千万不要这么想当然地认为,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售卖的经营者都很难从外观和气味上辨别。
  再加上前文提到的,米酵菌酸的耐热性极强,不管是使用开水煮沸食物还是用100℃以上的温度高压炖煮食物,都不能使米酵菌酸失活。因此,预防米酵菌酸中毒的关键是入口前的严格把关。
  在购买商品时需要注意:选择正规渠道,注意产品感官性状和保质期及储存条件,尤其是散装销售的食品,要询问商家生产日期等信息。
  在制作食品时需要注意:不要自行制作和食用“酸汤子”等发酵米面高危食品;银耳和木耳应即泡即用,泡发时长不超过2小时,如超过2小时应放入冰箱中。
  在储存食物时需要注意:购买鲜湿粉类后要冷藏储存,且最好及时食用,建议当天吃完;谷物食品应储藏于阴凉通风环境,注意防潮、防霉变。
  夏日“嗦粉”痛快,吃个凉拌木耳开胃解腻,饭后来个冰糖银耳汤更是舒爽,在享受食物的美味之前,食品安全也同样不能忽略。
  米酵菌酸这个棘手的对手不容小觑,我们要谨记防患于未然,病从口入。
  (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