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谨防高温中暑,这些常识你要知道
又是一年暑期,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发生中暑,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谨防高温中暑,这些常识你要知道。
  一、什么是中暑?
  高温下,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神经、泌尿和循环系统会出现生理功能的变化,当变化超过人体可承受范围时,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急性热致疾病,即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如出现头晕、头疼、四肢无力、口渴、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但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即为先兆中暑。
  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以热射病最为凶险。热痉挛的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及剧烈疼痛。热衰竭的表现为头晕、头疼、心慌、多汗、口渴、恶心、呕吐,随后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晕厥、血压短暂下降,体温多次升高。而热射病的多数患者起病急,表现为无力、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体温常在40℃以上,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愈后较差。
   二、中暑以后要怎么做?
  1.转移: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就地平躺,解开衣扣、腰带。
  2.降温:用冰袋或冰块置于患者头部、颈侧、腋窝、腘窝、大腿根部等处,为防止患者被冻伤,应在冰袋外裹一层布,并且每30分钟更换一次部位。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将患者身体浸于18℃左右的水中,躯体倾斜45度,以浸没胸部为度。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将体温降至38℃即可,不宜更低,以免发生休克。
  3.补水、用药: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温开水、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但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4.呼救:若患者出现血压降低、痉挛抽搐、呼吸急促、失去意识等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送医院救治。心跳和呼吸已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三、如何预防中暑?
  1. 炎炎夏日,每天应至少喝2000ml水,最好定时饮水,并且要慢慢喝,不要渴了就猛喝。
  2.多喝消暑降温的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多食用消暑蔬果(如冬瓜、丝瓜、苦瓜、西瓜等)。
  3.避免在午后阳光直射下长时间活动。
  4.过于炎热时应用冷水冲淋头部及颈部。
  5.外出时戴帽子和太阳镜,或者撑遮阳伞,不要打赤膊,尽量穿浅色、透气性好的衣裤,多补水,随身携带防暑药。
  此外,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职业卫生标准,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并减轻劳动强度。严禁患有未控制的高血压、慢性肾炎、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瘢痕面积大于等于20%(工伤标准的八级)、癫痫等人群从事高温作业。
   四、预防中暑有哪些误区?
  1.防晒霜涂太厚或涂满清凉油。很多人误以为,防晒霜能防晒,自然也能防中暑。其实,厚厚的防晒霜覆盖在皮肤上,会影响汗液排出,自然会导致散热慢。同样,在全身涂满清凉油,由于有一种凉凉的感觉,也会减少汗液的排出。
  2.在密封的室内泼水降温。很多人喜欢在室内泼水降温。但是,如果室内通风透气不好,在地面上泼水,会使室内空气湿度不断增大,而且,时间稍长,室内气温又会上升,从而引发中暑。
  3.夜晚在大树下乘凉。在夏天的夜晚享受树下的凉爽是不可取的。太阳下山后,树下的地面散热被树冠阻挡,散热速度较慢,二氧化碳较多。
  4.大量喝啤酒用以解暑。夏天时,人体出汗较多,消耗也较大。如果这时再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热乎乎”的感觉会不断持续,口渴、出汗现象会更加严重。
  5.洗冷水澡“降温”。很多人认为用冷水“冲凉”让人更舒服,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事实上,大汗淋漓时用冷水“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