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助力乡亲致富“酸”柠檬结出“幸福果”
彭小华查看柠檬长势。
村民对柠檬进行分装。
一杯普通的柠檬茶,触发的不仅是蕴含其中的商机,也是一位“兴农人”决心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致富的拳拳之心。时间要回到2014年,这一年对于丰都人彭小华来说,既充满未知与彷徨,也充满机遇与挑战。本期乡村振兴档案故事,就讲讲这件柠檬果树照片档案背后的主人公——彭小华的故事。
一杯柠檬茶让他返乡创业
1971年,彭小华出生于丰都县树人镇大柏树社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很早就辍学在家做农活。23岁那年,他便独自到重庆主城去打拼,当过服务员、维修工、售货员……这段时光让他暗暗立下决心:“如果有天闯出了成就,一定要回家乡去干一番事业。”
2014年,早过了不惑之年的彭小华,已经在重庆主城站稳了脚,经营着一家摩托车配件公司,生意做到了海外。一天,一位相识多年的俄罗斯生意伙伴来公司洽谈业务。彭小华为客人泡了一杯柠檬茶,没想到这竟然引发了外国朋友的感触。
交谈得知,俄罗斯家庭一般不用醋,柠檬是主要的酸味调味品,柠檬干、柠檬汽水、柠檬香水等加工品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但受寒冷天气影响,俄罗斯柠檬存活率极低,市场的柠檬绝大部分来自进口。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我的家乡还很贫困,如果能够回家乡种植柠檬再销往海内外,就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增收了。”一直深埋在彭小华心底多年的心愿再次被唤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彭小华多次到四川安岳等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并特地邀请了重庆农业科技院的专家前往家乡检测地质、土壤及气候环境等。检测结果令人惊喜,这里的地质、气候非常适宜柠檬的生长。
“家乡有优越的气候、土质条件,我要实现当初的诺言,回家种柠檬!”彭小华当即作出了决定。
创业路一波三折甘之如饴
2015年,彭小华回到故乡准备大展拳脚,但现实却给他一记下马威。他原本计划在丰都树人镇大石板村流转1500亩土地种植柠檬。但由于宣传解释工作没到位,群众的不理解也随之而来,有的怕柠檬种不活,有的甚至怀疑是骗子,不愿意流转土地。
就在彭小华为这事愁得焦头烂额之际,树人镇党委政府有关领导主动找上了门。在仔细听取了他的柠檬种植计划后,镇上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大力支持这个项目。扶贫驻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及村干部随即与他一起,走村入户给农户做工作,经过细致的沟通,顺利解决了土地流转的问题。
有了土地,接下来就是栽苗,没想到首批柠檬苗的成活率却只有50%,100多万元直接就打了水漂,村民又开始质疑这个项目到底可不可行。
“我的性格就是越挫越强,下了决心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做成功。”彭小华经过排查,发现是排水不畅导致柠檬苗被泡烂,造成成活率低,于是决定自己开辟一条排水道。这个情况很快便被镇政府获悉,镇政府立即将柠檬园道路和灌溉工程纳入项目建设,解决了排水这个大难题。
正如彭小华预期一样,新种下的柠檬成活率达到了90%,且长势喜人。他选择的柠檬品种,一年可采摘三季,每株每季可采摘柠檬35斤,亩产至少2500公斤,每斤收购价9.6元。俄罗斯朋友来到果园,当场签订了永久合作销售合同。
农民的儿子要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农民的儿子,最懂农民。果品好、销路畅、收益高,彭小华的柠檬种植项目取得了成功,但他一心想的却是如何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一起共同实现增收致富。
彭小华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又集中流转了土地1000亩。村民不但有土地流转费,而且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全村在家的200人中有140人都在柠檬基地务工(其中建卡贫困户有61户),一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400元上升到12000元。紧接着,他又在双凤山村
发展柠檬产业1800 亩,采取“613”——即合作社占6成、村集体占1成、农户占3成的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发展产业。农户除每年享有3成分红外,还可到柠檬基地长期务工挣工资。
截至目前,彭小华已累计投资2000万余元,在树人镇发展3000亩、三建乡1800亩、兴龙镇1000亩、仁沙镇300亩,共计6100亩柠檬,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发展柠檬产业,让昔日长满荆棘杂草的荒地结满硕果,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
创新机制让贫困户稳获五重红利
为了让柠檬树真正成为农户的致富树,彭小华分别成立了四个柠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让广大农户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入企务工有薪酬、自愿入股有分红、企业增值有分成、闲置资产有收益、产业风险有保障”五重红利。
此外,彭小华还以扶志扶智的扶贫方式,与树人镇党委政府合作,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果农上万余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用柠檬产业‘回报家乡人民’,是我不变的初心。”彭小华表示,接下来还将大力打造集柠檬种植、销售、粗加工、精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争取新增就业岗位、提升产值,“让父老乡亲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来源:七一客户端)
村民对柠檬进行分装。
一杯普通的柠檬茶,触发的不仅是蕴含其中的商机,也是一位“兴农人”决心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致富的拳拳之心。时间要回到2014年,这一年对于丰都人彭小华来说,既充满未知与彷徨,也充满机遇与挑战。本期乡村振兴档案故事,就讲讲这件柠檬果树照片档案背后的主人公——彭小华的故事。
一杯柠檬茶让他返乡创业
1971年,彭小华出生于丰都县树人镇大柏树社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很早就辍学在家做农活。23岁那年,他便独自到重庆主城去打拼,当过服务员、维修工、售货员……这段时光让他暗暗立下决心:“如果有天闯出了成就,一定要回家乡去干一番事业。”
2014年,早过了不惑之年的彭小华,已经在重庆主城站稳了脚,经营着一家摩托车配件公司,生意做到了海外。一天,一位相识多年的俄罗斯生意伙伴来公司洽谈业务。彭小华为客人泡了一杯柠檬茶,没想到这竟然引发了外国朋友的感触。
交谈得知,俄罗斯家庭一般不用醋,柠檬是主要的酸味调味品,柠檬干、柠檬汽水、柠檬香水等加工品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但受寒冷天气影响,俄罗斯柠檬存活率极低,市场的柠檬绝大部分来自进口。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我的家乡还很贫困,如果能够回家乡种植柠檬再销往海内外,就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增收了。”一直深埋在彭小华心底多年的心愿再次被唤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彭小华多次到四川安岳等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并特地邀请了重庆农业科技院的专家前往家乡检测地质、土壤及气候环境等。检测结果令人惊喜,这里的地质、气候非常适宜柠檬的生长。
“家乡有优越的气候、土质条件,我要实现当初的诺言,回家种柠檬!”彭小华当即作出了决定。
创业路一波三折甘之如饴
2015年,彭小华回到故乡准备大展拳脚,但现实却给他一记下马威。他原本计划在丰都树人镇大石板村流转1500亩土地种植柠檬。但由于宣传解释工作没到位,群众的不理解也随之而来,有的怕柠檬种不活,有的甚至怀疑是骗子,不愿意流转土地。
就在彭小华为这事愁得焦头烂额之际,树人镇党委政府有关领导主动找上了门。在仔细听取了他的柠檬种植计划后,镇上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大力支持这个项目。扶贫驻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及村干部随即与他一起,走村入户给农户做工作,经过细致的沟通,顺利解决了土地流转的问题。
有了土地,接下来就是栽苗,没想到首批柠檬苗的成活率却只有50%,100多万元直接就打了水漂,村民又开始质疑这个项目到底可不可行。
“我的性格就是越挫越强,下了决心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做成功。”彭小华经过排查,发现是排水不畅导致柠檬苗被泡烂,造成成活率低,于是决定自己开辟一条排水道。这个情况很快便被镇政府获悉,镇政府立即将柠檬园道路和灌溉工程纳入项目建设,解决了排水这个大难题。
正如彭小华预期一样,新种下的柠檬成活率达到了90%,且长势喜人。他选择的柠檬品种,一年可采摘三季,每株每季可采摘柠檬35斤,亩产至少2500公斤,每斤收购价9.6元。俄罗斯朋友来到果园,当场签订了永久合作销售合同。
农民的儿子要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农民的儿子,最懂农民。果品好、销路畅、收益高,彭小华的柠檬种植项目取得了成功,但他一心想的却是如何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一起共同实现增收致富。
彭小华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又集中流转了土地1000亩。村民不但有土地流转费,而且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全村在家的200人中有140人都在柠檬基地务工(其中建卡贫困户有61户),一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400元上升到12000元。紧接着,他又在双凤山村
发展柠檬产业1800 亩,采取“613”——即合作社占6成、村集体占1成、农户占3成的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发展产业。农户除每年享有3成分红外,还可到柠檬基地长期务工挣工资。
截至目前,彭小华已累计投资2000万余元,在树人镇发展3000亩、三建乡1800亩、兴龙镇1000亩、仁沙镇300亩,共计6100亩柠檬,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发展柠檬产业,让昔日长满荆棘杂草的荒地结满硕果,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
创新机制让贫困户稳获五重红利
为了让柠檬树真正成为农户的致富树,彭小华分别成立了四个柠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让广大农户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入企务工有薪酬、自愿入股有分红、企业增值有分成、闲置资产有收益、产业风险有保障”五重红利。
此外,彭小华还以扶志扶智的扶贫方式,与树人镇党委政府合作,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果农上万余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用柠檬产业‘回报家乡人民’,是我不变的初心。”彭小华表示,接下来还将大力打造集柠檬种植、销售、粗加工、精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争取新增就业岗位、提升产值,“让父老乡亲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来源:七一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