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我区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
守好群众“看病钱”“救命钱”
  本报记者 程超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提升医保规范化管理”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和探索实践,强化医保基金监管。我区抢抓国家医保局推进智能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机遇,积极开发以场景监管为主的智能监管平台,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进、不断完善”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建成医保智能监管平台。
  2021年,区医保局代表重庆市接受并成功通过国家医保局医保基金监管“两试点一示范”验收,取得优秀等次,获得通报表扬。近年来,区医保局在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水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效和可推广复制的典型经验。
   设立“防火墙”
  在丰乐街道迎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几位居民在看病就诊,当他们付款时都要进行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就是保证自己的医保卡只能自己用,这样卡里的钱也不会被盗刷,我们老百姓也更放心一些。”居民程世菊说。
  该卫生服务站医生肖云和告诉记者,迎华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月大约有600多人前来就诊,95%的居民都有医保卡,他们就医时,都会进行人脸识别,然后按比例进行报销。
  近年来,区医保局整合公安、社保和医保部门人口信息,在全区635家医疗机构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对冒名就诊行为进行前置监管和预警。
  据介绍,今年以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核实冒名就诊345起,驳回不合理门诊刷卡申请3046人次,审查申请刷卡19897人次,居民医保门诊就诊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1万人次,减少门诊统筹基金支出2000余万元,有效打击了“三假三乱”欺诈骗保行为。
   装上“千里眼”
  7月5日,记者在光明骨科医院里看到,护士在查房时,通过手机智能终端,把住院病人头像拍照上传,通过大数据平台核实住院病人是否为医保卡用户本人。
  “我们医院每天住院的病人有两三百人,护士每天都要通过手机智能终端,把病人有关情况进行上传,核实有关信息,避免住院病人刷别人的医保卡。”光明骨科医院副院长吴海燕说。
  近年来,区医保局在各大医院推行“远程查房”,要求凡是刷医保卡的住院病人,必须是持有医保卡本人。区医保局依托智能监管平台,研发“查房终端”应用程序,给医保监管装上“千里眼”,实现可疑数据足不出户、实时核查。
  据了解,区医保局还建立定点医药机构开放床位信息库,实时预警在床人数异常信息,对挂床住院的违规行为实施精准打击。2022年,预警床位异常信息35家2132次,住院人数显著下降,降幅达到11.4%,及时有效的提醒比处理处罚的效果更加显著。
   设置“红绿灯”
  近日,记者在区医保局稽核管理科看到,工作人员邹志伦正在通过电脑查看各医疗机构上传的有关数据,核实医保卡使用者是否为本人,避免有人盗用医保基金,对发现不是本人盗刷医保卡的行为,及时进行预警。
  “我们通过对各医疗机构医保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常态分析,现场核查住院人数增长比例过快、医疗救助人员频繁住院、查房在院率较低的医疗机构,严格追溯查处违规行为,今年累计查处医疗机构105家,约谈54家,追回医保基金571.4万余元。”邹志伦说。
  区医保局还通过大数据人脸认证、透析设备使用和透析过程记录对比,强化设备数据和用药关联,杜绝虚增透析次数、透析用药和冒名透析等。全区血透患者月人均医药费用由原来的1.1万元降低到0.78万元。
  据介绍,区医保局通过建立连通监管中心、实时提取各医疗机构HIS(收费系统)电子病历、床位信息、处方信息、结算信息等原始数据,设置常见违规事项预警规则191项,对超限用药、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收费等进行弹窗提醒,将违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守正创新,强力推进智慧医保体系建设,推进医保监管数字化改革。一是高标准建设智慧医保示范点,提档升级我区智能监管系统,二是拓宽医保大数据应用场景,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三是深化拓展智能监管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医保在医药机构场景应用,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更好保障人民健康。”区医保局局长雷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