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畜”势腾飞奔共富
——我区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邓青春
  五谷丰登粮为先,六畜兴旺猪为首。近年来,我区落实生猪产能恢复和稳产保供的各项政策举措,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绿色生产方式、补齐发展短板等理念,积极建设生猪稳产保供基地,促进了生猪生产稳定增长,保障了市场有效供给,生猪产业迈入了高质量发展轨道。
  2022年,我区获评“全市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成效明显区县”。2022年,我区出栏生猪113.31万头,同比增长6.6%,全区生猪自给率达135%。目前,全区生猪养殖场达到1500余家,存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693家,列入国家生猪规模场直联直报系统监测的有467家,认定挂牌生猪产能调控国家级基地6家。我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养殖规模讲适度
  “只有适度控制规模,才能提高养殖效益。”区农业农村委畜牧业科科长蒋光辉说,在生产实践中,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养殖户应根据养殖场地的实际情况、周边消纳土地面积的多少、实际投资能力的大小和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确定饲养规模。
  我区发展大型规模生猪养殖场的制约因素很多,只适合发展适度规模生猪养殖。2022年,全区投产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场35家,新增产能10万头以上。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方面,我区着力在直繁自养、合作代养、特色养殖、散养复苏等发展模式上寻求突破。
  目前,全区已有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绝大多数积累了丰富的养猪经验,他们根据养殖规模,喂养与之相匹配的能繁母猪,自产仔猪育肥商品猪。2022年,我区新建的规模养猪场中,自繁自养模式占16家,新增产能6万头,年内新增出栏生猪3.8万头。
  “全区实行合作代养模式的养殖场已建成投产18家,产能突破15万头。”蒋光辉介绍,2020年以来,我区引进正大农牧、特驱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公司+家庭农场”合作代养模式,龙头企业负责提供饲料、兽药、技术、管理人员及生猪销售等,养殖场户负责建场等获取代养费。
  同时,我区还坚持抓大不放小,积极引导农村生猪散养户发展,增加生猪养殖数量。
  生产方式绿色化
  干净卫生的圈舍,全方位可视化管控,产房、保育室、育肥舍等功能房一应俱全……走进白鹤街道高楼村的开州区牧原生猪养殖场,这个智慧猪场让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我区在生猪生产上坚持绿色生产方式不动摇,着力在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寻求突破。2018年,我区成功创建“全国畜牧绿色发展示范县(区)”;2020年底,全区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全区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为巩固已有成果,我区开展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推动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实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管理,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对于要新建的生猪养殖场,我区制定出台了《开州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建场选址、环评管理、规划设计、建设报备等程序,指导新建养殖场建设,规范养殖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推行种养循环发展模式上,我区充分利用粮油、柑橘等农作物量多面宽的优势,推动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在养殖场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有机肥厂,并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为契机,快速打开有机肥的销路。目前,全区已建成年产4万吨有机肥的艳鑫有机肥厂和年产6万吨有机肥的钱江有机肥厂,其产品供不应求。
  “我区还大力推行猪—沼—果(中药材、菜、粮)等种养循环模式,开展了美丽牧场创建活动。”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2022年,我区建设种养循环模式养殖场25家,如义和镇正尚生猪养殖场饲养2100头生猪,种植花椒1050亩;渠口镇旺发生猪养殖场饲养2800头生猪,种植枳壳1600余亩,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紧密,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双赢。
  加快发展补短板
  走进长沙镇桔香村的开州区山湾塘养猪场,负责人魏宗建正通过屏幕查看各个猪场的实时情况,并根据生物安全防控的需要及时展开调度。
  我区养猪历史悠久,养殖量大、出栏数多,一直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所需饲料主要靠区外调入。过去,区内加工能力较弱,调出主要以活猪居多,生猪产业链条短,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区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延伸链条,从生猪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入手,着力在产业化推进上寻求突破。
  “全区存栏能繁母猪7.45万头,完全能保证商品育肥猪生产需要。”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在保障猪源供给上,我区积极培育生猪良种繁育场,全区现有生猪扩繁场13家,年提供优质能繁母猪2万头左右。先后引进新希望饲料、九鼎饲料和海大生物等企业落地开州建设饲料厂,饲料年产能达到50万吨,基本能满足全区生猪的饲料供应。
  生猪屠宰场融合整合,如何既快速又公平?我区多次召开屠宰企业座谈会,根据屠宰量、服务范围、卫生防疫等指标和条件,规划选点充分考虑了企业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目前,全区关停22个手工生猪屠宰场,整合保留了5个机械化生猪屠宰场,年屠宰能力达60万头,实现生猪集约化、机械化屠宰,提高了肉品质量。
  “开州人素有灌香肠、腌腊肉的习惯,我们因势利导培育加工主体。”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区香肠加工作坊和门店近300家,取得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的香肠、腊肉加工企业有11家,加工产能达2万吨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年销售生猪30万头以上。
  “一根香肠,包罗万象”,我区紧盯“开州香肠”,倾力进行品牌打造。积极筹措了1000万元“开州香肠”发展基金,支持“开州香肠”更好更快发展。组建开州香肠商会,成功举办五届“开州香肠美食文化节”活动。积极申报“开州香肠”区域品牌,制定“开州香肠”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筹建“开州香肠研究院”。
  如今,“开州香肠”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我区拟将“开州香肠”做成全市特色产业,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