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敦好镇青松村党建引领蹚出共同富裕路
小小青花椒 致富“金果果”
    村民采收青花椒。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文/图
  一颗青花椒的力量有多大?
  敦好镇青松村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孵化了2名党员、1名村干部、15名致富能手,139户村民享受年度分红31479元、121名村民年务工增收45万元……
  这颗青花椒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商标)——青松麻上瘾。是的,它让人们对党的理想信念上瘾,它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瘾,它让人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瘾。
   一股红色激荡向上的力量
  “再往下一点,留两个嫩芽儿。对,就从这里剪。”在青松村青花椒基地,廖代春弯下身子,手把手向村民讲解青花椒剪枝技术,夏日的阳光在他脸上镀上了铜色。
  46岁的廖代春,年轻时在外从事运输行业。2011年,他回乡创办代春家庭农场,种植猕猴桃50多亩。2019年,作为致富能手的他,被村里聘为青花椒基地管理员。2021年,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选拔为村综合治理专干。
  从致富能手到党员,从党员到村干部,廖代春一路走来永葆红心向党,这归功于身边党员的感召与熏陶。“尤其在发展青花椒产业中,看到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感觉他们真了不起。”廖代春感受到榜样力量,对党的信仰愈发坚定。
  红色的脚步双向奔赴。青松村党支部也将廖代春发展为培养对象。“他办事有头脑、有冲劲、能吃亏。”青松村党支部书记刘鉴如此评价廖代春,并把青花椒产业作为检验他的“练兵场”。
  “他脸上、手上常常被树刺划破。”在村民尹宏德眼里,廖代春常常一头扎在青花椒基地,锄草、施肥、防病治虫、采摘烘干、打包销售,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硬是让青花椒提前一年投产。
  “村里的党员干部成天围着青花椒转,没拿过一分报酬。”每当有村民劝廖代春不要太拼,他就理直气壮地说,“我虽不是党员,但应向他们看齐才对。”
  党的大门随时为有志有为有梦者敞开。2021年7月,廖代春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他成为村综合治理专干。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青松村将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实现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
  自2019发展青花椒产业以来,青松村培养了8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预备党员、2名正式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库,其中1名党员被选拔为村干部;培育了15户种养殖大户。“红色风景”成为这片希望田野上最美的色彩。
   一股合作共赢向前的力量
  在青松村青花椒基地里,竖立着一块白底黑字绿边的牌子——供销智慧农服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地。
  青花椒产业缘何与区供销联社扯上关系?
  “发展青花椒产业投入大,最初资金‘揭不开锅’,连肥料、农药也买不起。”青松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历明说,多亏与区供销联社结下“姻缘”,才破解了难题。
  双方的合作按以物易物的模式进行。由区供销联社提供肥料、农药等物资,负责技术和销路。待青花椒采摘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向供销社供给干花椒3000斤。花椒按市价折现,若不能冲抵农资款,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补足差额部分;若冲抵农资款后尚有盈余,双方按三七分成。
  “好比产业发展也用上了花呗。”陈历明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其实翻开青松村青花椒发展史,更是一部“合作史”。
  2019年,青松村根据气候、土壤等条件和村民种植习惯,决定发展青花椒产业。此前,该村曾引导村民发展过猕猴桃产业,可一场病虫害导致猕猴桃树大片枯干死亡。
  转战发展青花椒,村民担心彷徨。“会不会得病?有没有市场?”“土地规模经营,今后哪块地是我家的?”“大家合伙干,账目如何保证明明白白?”
  面对村民的疑虑,村支“两委”干部摆事实、讲道理、说举措。“土地按面积入股,每年保底分红,承包权仍在农户手中。”“产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生产销路全包干。”“建立健全村级财务收支制度,及时透明公开收支明细。”
  “这么干就对了,我把土地全都拿出来。”3组村民徐传见第一个响应,“头两年青花椒无收成,我自愿放弃分红。”
  不到一个月,青松村1组、2组、3组、8组的139户村民,纷纷在流转协议书上按下了红拇指。
  有了土地,青花椒产业发展开了个头。可整地、购苗、栽植都需要钱,这个窟窿又如何填?
  “村民有担心,都不愿出钱,咋办?咱们当干部的应该站出来。”产业碰头会上,刘鉴的话音刚落,就得到了陈历明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中英的响应。最终,他们三人均等出资筹集了60万元。
  2020年,在政府90万元产业资金的扶持下,青松村800亩青花椒基地顺利建成。2022年,村里又争取150万元项目资金,建起了青花椒烘干房和贮藏库。
  合作的好戏连台,加工企业也成为了“合伙人”。青松村在青花椒基地套种了红薯,拓展了产业效益。“我们与重庆诚悦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红薯种植订单,每斤收购价0.5元。”陈历明说,这种“集体经济+加工企业”的合作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一地双收”,盘大了产业蛋糕。
  2022年,青松村“青花椒+红薯”产业实现产值35万元,一台通过合作推进产业发展的大戏渐入佳景。
   一股共同富裕向好的力量
  青松2组村民尹术英头戴红布草帽,脚穿胶鞋,左手拿着竹钩,右手握着剪刀,只见两手一拉一握之间椒枝断开,青花椒采摘就在如此重复的动作中完成。
  “干一天有100元,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谈起务工收入,尹术英笑得合不拢嘴,“除去开支,一年能存1万多元,家庭也照顾了,比外出打工强。”
  与尹术英一样,青松村有30多人常年在青花椒基地务工,还有90多人参与临时性务工。仅2022年,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支付村民务工报酬45万多元。
  “发展产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有钱赚。”刘中英坦言,一个人富不难,一村人富就难,村党支部就是要迎难而上,带着村民共同富裕。
  正是基于共同富裕的理念,青松村创造性地实施“333”模式,即配置农户股、集体股、个人股三种股份,各按三分之一分红。
  尤其是土地入股农户分红,颇具“青松特色”。青松村按每亩一股折算,采取“四年递增”保底分红模式。“投产第一年每股分红100元,后每年递增100元,到第四年每股分红400元。”刘中英告诉记者,400元是每股的保底分红数,如果有多余的利润,则上不封顶;如果收成欠佳,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补足保底分红差额部分。
  2022年青花椒试投产,青松村兑现了入股协议,139户土地入股农户共分红31479元。
  “这些钱是捡的。”3组村民王烽分得475元,他以前在土地上种植的玉米经常被野猪啃食,几乎颗粒无收。
  挖掘产业“钱景”,推进共同富裕。青松村在发展青花椒产业中,也出现过青花椒采收后用工减少,导致村民下半年增收难的问题,最终找到套种红薯这条路成功破题。
  “红薯五六月份栽植,入冬前后采挖,村民年务工增收可达15万元。”其实,刘鉴只算了村民务工的增收账,套种红薯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带来产值20多万元、利润5万多元。
  “2023年,我们预计椒薯产业总产值将达80万元、利润25万元。”站在山包上,刘鉴望着这片即将采收的青花椒信心十足地说:“今年土地入股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个人有望共同分红19万元。”
  微风吹拂,椒枝招手,薯尖点头,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在青山绿水间蜿蜒伸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