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就业桥”群众稳增收
工人在制衣车间忙碌。
本报记者 邓青春 文/图
连日来,记者在位于竹溪镇的重庆市开州区青吉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吉服装公司)车间内看到,缝纫机高效运转,工人们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动作麻利,缝边、压线、熨烫、包装,赶制着重庆邮电大学订制的校服,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前不久,青吉服装公司与重庆邮电大学签订了110万元的大单,要在今年9月前完成5500名学生所需的迷彩服、鞋子、帽子以及3000套床上用品。
“能够与重庆邮电大学顺利签约,多亏了青吉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大林。”青吉服装公司负责人彭昌友说,张大林是重庆邮电大学保卫处处长、青吉村驻村第一书记。此前,为了发展壮大青吉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他还向重庆邮电大学争取对口帮扶资金25万元。
谈及产业发展,彭昌友娓娓道来。因城镇化进程加快,村里的学生大多转学到镇上或城里读书,到2018年,村校仅剩下7名学生,被撤并至竹溪镇中心小学。
盘活闲置资产,巧变“包袱”为“财富”。去年初,青吉村投入10万元,对原来的村校实施整修。当年6月,青吉村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一道,前往三汇口乡制衣厂考察制衣项目,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认为村里既有闲置房,又有技术工人,适合开办服装企业。
说干就干。今年3月,青吉村投入120万元,其中青吉村村委会以重庆邮电大学的25万元帮扶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入股;村民张家武、彭昌友等7人出资95万元作为个人入股,注册成立青吉服装公司。
为支持企业健康发展,今年3月23日,在张大林的牵线搭桥下,青吉村争取到重庆邮电大学的服装生产订单。
“刚来的时候,对这个工作不熟悉,现在完全能够熟练操作。”青吉村脱贫户谭祖敏说,她以前一直在广东、浙江等地务工,没想到如今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今后我会努力干,依靠双手增收致富。”
“公司现有员工32人,实行计件工作制,他们每人每月能有2000元至5500元不等的收入。目前,订单较多,我们每天加班加点,争取早日完成订单。”彭昌友说。
本报记者 邓青春 文/图
连日来,记者在位于竹溪镇的重庆市开州区青吉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吉服装公司)车间内看到,缝纫机高效运转,工人们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动作麻利,缝边、压线、熨烫、包装,赶制着重庆邮电大学订制的校服,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前不久,青吉服装公司与重庆邮电大学签订了110万元的大单,要在今年9月前完成5500名学生所需的迷彩服、鞋子、帽子以及3000套床上用品。
“能够与重庆邮电大学顺利签约,多亏了青吉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大林。”青吉服装公司负责人彭昌友说,张大林是重庆邮电大学保卫处处长、青吉村驻村第一书记。此前,为了发展壮大青吉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他还向重庆邮电大学争取对口帮扶资金25万元。
谈及产业发展,彭昌友娓娓道来。因城镇化进程加快,村里的学生大多转学到镇上或城里读书,到2018年,村校仅剩下7名学生,被撤并至竹溪镇中心小学。
盘活闲置资产,巧变“包袱”为“财富”。去年初,青吉村投入10万元,对原来的村校实施整修。当年6月,青吉村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一道,前往三汇口乡制衣厂考察制衣项目,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认为村里既有闲置房,又有技术工人,适合开办服装企业。
说干就干。今年3月,青吉村投入120万元,其中青吉村村委会以重庆邮电大学的25万元帮扶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入股;村民张家武、彭昌友等7人出资95万元作为个人入股,注册成立青吉服装公司。
为支持企业健康发展,今年3月23日,在张大林的牵线搭桥下,青吉村争取到重庆邮电大学的服装生产订单。
“刚来的时候,对这个工作不熟悉,现在完全能够熟练操作。”青吉村脱贫户谭祖敏说,她以前一直在广东、浙江等地务工,没想到如今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今后我会努力干,依靠双手增收致富。”
“公司现有员工32人,实行计件工作制,他们每人每月能有2000元至5500元不等的收入。目前,订单较多,我们每天加班加点,争取早日完成订单。”彭昌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