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陈善海:
用诚信和坚韧书写创业人生
  本报记者 程超
  今年55岁的陈善海是竹溪镇团凤村人。他20岁背上行囊到广东省打拼,从工地小工干起,后来有了自己的工程队,在建筑行业干得风生水起。
  如今,陈善海虽在广东省湛江市安家落户,但他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为竹溪镇团凤村捐款40万元修建公路。陈善海说:“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吃苦耐劳学技术
  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成了外乡人打工创业的热土,20岁的陈善海也背上行囊跟随“打工大军”外出追逐梦想。
  “我跟随同村人去了广州、深圳等地,由于学历不高,找工作很不顺利。”陈善海说,他只有初中文化,不得不到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
  “当时做小工,一天只有6块钱的工资。”陈善海深知自己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才能有出头之日。
  陈善海跟着建筑工程队到广州、深圳、湛江等地盖房子、修桥、修路,只要能学到技术,砌墙、浇模、装钢筋……他都抢着干。
  凭着吃苦耐劳和肯钻研,陈善海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赢得了建筑公司领导的认可,从普通工人升职为工地管理人员。
  随着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建筑公司工程逐渐增多,陈善海也承包了一些小工程。
   诚信经营包工程
  “最初,我接了一些小工程,只有我和我的弟弟、妹夫等几个人一起干。”陈善海说,做工程要讲诚信,能够按时按质完工,才能够走得更长远。
  陈善海凭借着诚信经营和过硬的技术,承接的工程越来越大,他的工程队也从最初的三四人发展到了几十人。后来,他的工程队规模最大时发展到了200多人。自此以后,陈善海一直在湛江市发展事业。
  回报越高,风险越大。陈善海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波折,经常会遇到拖欠工程款等情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6年的时候,我承接的工程完工后,总承包商却不能兑现工程款,于是我自掏腰包给工人发了工资。”陈善海说。
  陈善海凭着这份厚道,在建筑行业的口碑越来越好,还有不少项目业主都主动向他抛出“橄榄枝”。
  情系家乡助发展
  “我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让我一个农村人能够有机会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带着家人过上好日子。”陈善海说,他虽然已经在湛江市定居,但是他小儿子还在临江中学读书,70多岁的父母也居住在竹溪镇,他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2019年,陈善海得知竹溪镇团凤村要修建一条农村公路,除了政府投资以外,还有40万元的资金缺口,他当即给村里捐款40万元。
  致富不忘助乡亲。陈善海说,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为村里的后辈树立一个榜样,不管走多远,他的家始终在竹溪镇团凤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理应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
  每年春节,陈善海都会带着家人回到开州过年。在他看来,开州的发展日新月异,汉丰湖美景远近闻名,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高铁建设如火如荼。
  “我如今在外打拼,等将来老了,还是要回家乡养老,希望自己有能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陈善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