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稳就业 铺就群众幸福路
本报记者 邓青春
初夏,走进位于大德镇大慈社区的重庆盈进服装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两条智能生产流水线正开足马力生产。铺平衣服、剪掉线头……脱贫户王楚珍熟练地把一件件刚编织好的毛衣整理好。“我今年60岁了,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在这里工作既轻松又能减轻家里经济负担。”王楚珍说。
“近两年公司外接订单和效益不断增加,新增就业人数达100人,大多数是当地的脱贫户。”该公司负责人王楚元说。
在开州,这样的就业扶贫车间(基地)共有21个,今年以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00多人、脱贫人口就业258人。
区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339元,较2021年增长13.67%,生产经营性纯收入较2021年增长13.79%,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在全市14个重点区县中排第4,探索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和消费帮扶工作获全国示范推广。
马扎营水库、水厂建设进展顺利,大进至满月天然气管网铺设通过评审……满月镇作为全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承载着示范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使命。在市委组织部帮扶集团驻镇工作队的指导帮扶下,满月镇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见实效,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提升。
返贫监测摸好底,保产增收助振兴。市委组织部帮扶集团选派25名队员到镇村帮扶,区级组成40个帮扶工作团,选派387名干部组建138个驻村工作队,会同1万余名党员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对未消除风险的1472户4312人,分层分类建立帮扶清单,落实产业帮扶、稳岗就业等措施,确保收入稳定超过监测线。
海拔2000多米的关面乡泉秀村七里坪,种植有上万亩木香。近年来,这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药农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中药材产业发展兴旺。七里坪的变化,只是我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兴产业促发展,保就业促增收。我区围绕“一主两辅”,发展蔬菜、水果、道地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130万亩,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制定《脱贫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组建产业指导队伍17453人,推行八大利益联结模式,利益联结覆盖所有脱贫户监测户,做好消费帮扶,增加脱贫户经营性收入。
我区打好就业帮扶“组合拳”,职业技能培训1279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3101人、转移就业43861人,发放跨区域交通补贴34795人次600.56万元,增加脱贫户工资性收入。
近段时间,在大进镇红旗村万亩生态茶园,村民刚采摘完茶叶,又进行茶树修枝、施肥管护,每人每天收入80元。早在4年前,红旗村还是一个“空壳村”。2019年,村里实施“三变”改革,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村民以闲置的山林、土地等资源入股,按股分红。
大进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郑代发说,收益的20%是来年的启动资金,剩下的80%为土地股占45%、人头股占15%、脱贫户监测户占10%、村集体经济组织占10%。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我区盘活资源资产,推进“三变”改革扩面提质,改革试点扩至170个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头雁”培育工程,开展导师团+党员先锋+头雁+基地“四个一”定制化培育“领头雁”238个,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497个。
我区还制定《促进低收入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具体措施》等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耕地地力保护、生态效益补偿等各项涉农政策补贴,按政策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增加他们的转移性收入。
如今,一个个宜居宜业的村庄,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站在新起点,全区干群合力,紧握“接力棒”,重整行装,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开。
初夏,走进位于大德镇大慈社区的重庆盈进服装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两条智能生产流水线正开足马力生产。铺平衣服、剪掉线头……脱贫户王楚珍熟练地把一件件刚编织好的毛衣整理好。“我今年60岁了,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在这里工作既轻松又能减轻家里经济负担。”王楚珍说。
“近两年公司外接订单和效益不断增加,新增就业人数达100人,大多数是当地的脱贫户。”该公司负责人王楚元说。
在开州,这样的就业扶贫车间(基地)共有21个,今年以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00多人、脱贫人口就业258人。
区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339元,较2021年增长13.67%,生产经营性纯收入较2021年增长13.79%,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在全市14个重点区县中排第4,探索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和消费帮扶工作获全国示范推广。
马扎营水库、水厂建设进展顺利,大进至满月天然气管网铺设通过评审……满月镇作为全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承载着示范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使命。在市委组织部帮扶集团驻镇工作队的指导帮扶下,满月镇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见实效,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提升。
返贫监测摸好底,保产增收助振兴。市委组织部帮扶集团选派25名队员到镇村帮扶,区级组成40个帮扶工作团,选派387名干部组建138个驻村工作队,会同1万余名党员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对未消除风险的1472户4312人,分层分类建立帮扶清单,落实产业帮扶、稳岗就业等措施,确保收入稳定超过监测线。
海拔2000多米的关面乡泉秀村七里坪,种植有上万亩木香。近年来,这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药农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中药材产业发展兴旺。七里坪的变化,只是我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兴产业促发展,保就业促增收。我区围绕“一主两辅”,发展蔬菜、水果、道地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130万亩,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制定《脱贫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组建产业指导队伍17453人,推行八大利益联结模式,利益联结覆盖所有脱贫户监测户,做好消费帮扶,增加脱贫户经营性收入。
我区打好就业帮扶“组合拳”,职业技能培训1279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3101人、转移就业43861人,发放跨区域交通补贴34795人次600.56万元,增加脱贫户工资性收入。
近段时间,在大进镇红旗村万亩生态茶园,村民刚采摘完茶叶,又进行茶树修枝、施肥管护,每人每天收入80元。早在4年前,红旗村还是一个“空壳村”。2019年,村里实施“三变”改革,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村民以闲置的山林、土地等资源入股,按股分红。
大进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郑代发说,收益的20%是来年的启动资金,剩下的80%为土地股占45%、人头股占15%、脱贫户监测户占10%、村集体经济组织占10%。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我区盘活资源资产,推进“三变”改革扩面提质,改革试点扩至170个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头雁”培育工程,开展导师团+党员先锋+头雁+基地“四个一”定制化培育“领头雁”238个,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497个。
我区还制定《促进低收入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具体措施》等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耕地地力保护、生态效益补偿等各项涉农政策补贴,按政策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增加他们的转移性收入。
如今,一个个宜居宜业的村庄,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站在新起点,全区干群合力,紧握“接力棒”,重整行装,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