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3版
晒出特色亮点 比出实干担当
  编者按
  “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村(社区)处于党的组织最末梢、国家治理最基层、联系群众最前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十分重要、责任十分重大。
  5月17日,全区基层党建赛马比拼“双晒双亮”暨第二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第一季度活动在赵家街道周都村举行。13名参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依次走上“擂台”进行“大比武”,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晒“思路”、晒“举措”,亮“成效”、亮“特色”,比出了精气神、赛出了新天地,营造了“争先创优、赛马比拼”的浓厚氛围。
  本报记者专访了13名参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享他们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的精彩故事、成功经验,供广大基层工作者学习借鉴。”
唐仕林

  1 龙泉实现新“蝶变”—— 专访铁桥镇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唐仕林
  今年以来,有10多个农业企业来到铁桥镇龙泉村考察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曾经无人问津的穷山村变成了现代农业“洼地”。这一切缘于龙泉村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实现了产业“蝶变”幸福“翻倍”的愿望。
  近年来,龙泉村村支“两委”真抓实干,发奋图强,积极探索“123”发展思路,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以前因党组织软弱涣散导致村风民风极差、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动不动就上访,龙泉村被贴上了‘上访村’的标签。”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唐仕林说,加上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畅、水源匮乏、土地贫瘠,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仅群众不满意,干部也心灰意冷。
  2021年村支“两委”班子换届后,龙泉村抓准难点,强党建促发展,改变思想观念,突出重点抓产业挖潜力,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疏通堵点办实事聚民力凝民心,实现干群一条心。
  大灾大难面前,村干部永远冲在第一线。大暴雨滑坡垮岩阻断道路,村干部冒着危险在现场值守十几个小时,过往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点赞。
  抗旱保供期间,村干部爬坡上坎到处寻找水源,晒脱了一层皮,到处是伤痕,奋战十几天安装人饮水管八千余米,为边远行动不便户送水到家,确保了大旱期间全村无一天无一户断水。
  近年来,龙泉村共硬化公路18.5公里,供水工程得到全面维护,更换老旧的主管道5000余米,安装路灯85盏,整治土地1500余亩,村里还通了天然气,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今年,龙泉村流转土地500余亩,建成了200余亩翠冠梨、170余亩魔芋、70余亩玉米大豆、50余亩中药材等产业基地,村民务工1500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万元。
  (记者 谢国邦)
    谭发才

   2 悠悠茶香醉群和—— 专访大进镇群和村党支部书记谭发才
  大进镇群和村现有茶园3600亩、茶农653户。今年茶产业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茶农总收入将达165万元。
  近年来,大进镇不断采取措施做强茶产业链,投资4000万元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加快设备更新、工艺改进,逐步实现从初级加工、单一品种向精深加工、多元品种转变。建成巴渠茶叶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直播带货间4个。这为群和村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进镇与重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建成智慧茶园管理中心,聘请高级茶叶专家8名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群和村也与西南大学合作,在巴渠茶园基地建设“科技小院”;铺设茶园山地轨道,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茶叶锄草机等技术装备。这为群和村茶产业发展增加了动力。
  茶文化赋魂,传承传播增魅力。大进镇建成巴渠茶园实训基地、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民宿,开发玉兰花园、茶花步道等茶文化景点。正在实施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茶文化体验项目,举办茶道礼仪、茶艺表演、围炉煮茶等茶文化宣传展示活动,助力茶文化传承传播,逐步将巴渠茶文化串点成线,融入大秦巴生态旅游线路,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这为群和村茶产业发展增添了增值空间。
  “群和村茶产业这两年之所以特色更加凸显,得益于我们镇在茶产业链上建立茶产业联合党支部,让整个产业链上的各方资源紧握一个拳头,破解了整个产业在管护、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大进镇群和村党支部书记谭发才介绍。
  现在,茶产业联合党支部的管护链、加工链、营销链、增值链4个功能党小组,组织提供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品牌打造、统一市场营销“四统”服务。成立巴渠劳务公司,形成“七个一”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完善“三茶”统筹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分村统建、分片统管、分户倒包”三分模式,实现“看客变主人”“被动变主动”“盲目变自觉”“粗放变精细”“单一变多元”五大变化。
  (记者 谢国邦)
    刘刚

  3 三包飞出“金凤凰”—— 专访河堰镇三包村党支部书记刘刚
  “10年前,河堰镇三包村穷得只剩山包包,集体是一贫如洗,环境是一塌糊涂,治理是一团乱麻。”河堰镇三包村党支部书记刘刚说,“那时的三包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如今的三包村,在党建引领下,干群同心合力攻坚,昔日的穷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2013年,刘刚当选为三包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支“两委”成员,逐一分析群众的意见、矛盾的焦点,针对24件遗留问题分别制定解决方案,再一户一户地上门做工作,最终将遗留问题全部销号。
  在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同时,刘刚围绕学习、谈心、公开、荣誉“八个字”做文章,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骨力、实力、动力和合力,近年来,该村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4次在河堰镇综合考评中获得一等奖。
  近些年来,三包村实施易地搬迁37户,CD级危房改造35户,倒房重建5户,让过去的“泥蜂窝”变成了“小洋房”;硬化道路6.1公里,让过去的“烂泥坑”变成了“水泥路”。
  干群有合力,产业得发展。三包村围绕“土特产”做文章,挖掘出当地自繁自养的土鸡品种搞土鸡养殖,发展集体经济。三包村的土鸡具有独特的基因,经市农委专项基因鉴定为开州区独立基因品牌,并命名为“岩水鸡”。
  三包村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入龙头企业,养殖土鸡6000余只,年产鸡蛋2.8万枚,实现销售收入105万元;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在家的村民自繁自养土鸡1200只,户均增收达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益5.3万元,建成基因提纯实验室,积极申报“岩水鸡”商标注册,为产业后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 谢国邦)
    聂绍文

   4 靓丽柳盛更宜居—— 专访麻柳乡柳盛社区党支部书记聂绍文
  “经过干群携手努力,如今场镇的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提升。”麻柳乡柳盛社区党支部书记聂绍文表示,接下来,柳盛社区将加大改善基础设施力度,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健身场所,打造舒适宜居之地。
  麻柳乡地处偏远,曾是区级深度贫困乡镇。柳盛社区是麻柳乡政府所在地,场镇面貌“旧、堵、差”是过去给人们留下的三大印象。
  为改善场镇环境,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柳盛社区坚持问题导向,抢抓发展机遇,立足“新、畅、净”做足发展文章。
  “新”,即针对干部群众思想僵化、矛盾尖锐等问题,柳盛社区通过党员带头学、院坝会集中学等方式加强学习宣传,使得干群的思想“扣子”得以解开。在日常工作中,柳盛社区坚持做好走访、帮办等工作,用情感来融化干群之间的“坚冰”。在河堤建设中,项目需要占地20多亩,在没有一分钱的补助下,家家户户都欣然签字出让土地。
  “畅”,即积极争取区级贫困村精准帮扶项目,投入2998.62万元,规划治理河道2.1公里;治理护岸2.4公里,增强防洪能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新建停车坪停车位300多个,避免私家车辆占用狭窄主干道停车,解决停车难问题;新建2米宽亲水步道1.8公里、8米宽堤顶沥青道路1.3公里,让居民健身休闲有了好去处。
  “净”,即通过召开专题院坝会等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环保意识;投入100多万元,维护更换一、二、三级管网3000多米、整修化粪池8口,查处偷排、乱排违法案件4起,污水治理取得了重大突破;将环境保护列入居民公约,制定综合整治场镇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等。
  “这些成绩,看似不起眼,但对于柳盛社区的干部群众来说实属不易。”聂绍文感慨地说。
  (记者 邓青春)
    王平

   5 栀子花香满大义—— 专访金峰镇大义村党支部书记王平
  “去年首次出售药栀子鲜果85320斤、干果5000斤,实现收入38.6万元。”金峰镇大义村党支部书记王平说,大义村产业收益按照“20%入股农户分红、30%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专业合作社管护资金”进行分配,仅药栀子一项就让群众人均增收300元,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曾经的大义村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2014年该村被列为市级贫困村。要改变落后现状,就必须发展经济。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和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大义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华丽“转身”。2022年,大义村在全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获得一等奖。
  大义村探索发展过高山蔬菜、西瓜等产业,但均未见效益。发展什么产业?成为村干部最头痛的一件事。村党支部多次邀请专家实地考察,综合分析区位地理、土壤地质等因素,最终决定发展药栀子产业。
  明确方向后,大义村党支部立即行动,引回本土人才杨文明返乡创业,带头发展药栀子300亩,解决35人就业;争取上级资金190万元,硬化公路、修防旱池和人行便道、购买烘干设备。还探索出“支部引领+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药栀子1000亩。
  近年来,大义村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农村公路、产业便道、人行步道40公里,新建大型人饮工程1处、人饮池4处、整治山坪塘24口;推进农村厕改180户、旧房风貌整治提升155户;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点5处,购置垃圾桶300余个,落实8名保洁员,生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栀子花开香满山,离不开党组织的精心灌溉。”王平说,奋斗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着一个的新起点。大义村将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奋斗不息的拼劲,笃定信心稳中进,挺膺担当向未来。
  (记者 邓青春)
    杨佐祥

  6 凝心聚力兴文峰—— 专访白鹤街道文峰村党支部书记杨佐祥
  近年来,白鹤街道文峰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苦干实干加油干,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我们村乘着大抓招商的东风,努力把企业‘请进来’,让产品‘走出去’。”白鹤街道文峰村党支部书记杨佐祥介绍,该村引进开州区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柑橘,村民每亩保底收入500元,惠及群众256户867人;文峰村现有生猪养殖场8个,年出栏10000余头生猪,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村集体成立了开州惠民种植股份联合社,盘活价值200余万元的村集体资产,每年村集体收入稳定达“30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1年起,文峰村组建一支党员队伍开展巡查和督促,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对居民点的环境进行整治提升,拆除断壁残垣、私搭违建,升级改造户厕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文峰村还对村中交通等各类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完成道路扩宽及路面整治4公里,安装生命防护栏14公里。同时,文峰村以农田整治为契机,以“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为核心创作出多姿多彩、富有乡土气息的农耕文化特色长廊,一展村庄人文底蕴和幸福生活,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文峰村以举办“法律讲堂”为抓手,不断增强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如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文峰村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行动自觉,全村连续5年实现“零上访”。文峰村建立了“群众说、乡贤论、法律量、道德判”的评议机制,引导人们见贤思齐、积极向上、行善乐善。
  (记者 程超)
    严小辉

  7 和美镇东展风采—— 专访镇东街道镇东社区党支部书记严小辉
  从弯弯农田到高楼林立,从原野乡村到城市社区,今天的镇东街道镇东社区已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这是镇东社区党支部推进“党建引领+网络治理”催生的“化学反应”。
  镇东街道镇东社区党支部书记严小辉介绍,镇东社区依托综治信息化平台,整合辖区资源,建立社区基层治理中心,初步实现事项决策、救济帮困、矛盾调解“一站式”服务管理。全社区划分网格12个,微网格37个,建立网格事项和工作职责“双清单”任务7项,实现人在“网”中行,事在“格”中办。
  镇东社区以居民所想所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争取资金230余万元,对三峡移民自建房寻盛苑小区进行全面改造;社区干部开启“5+2”“白+黑”工作模式,全力推进辖区拆迁安置进度,划地建房抽签户从原来的52人增加到755人,抽签率达到98%,拆迁安置工作稳妥有序推进;专项整治农贸市场经营秩序,引导经营户、摊主依法依规经营,营造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镇东社区还开展了“我是党员向我看”主题党日活动,每名党员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党员的使命感。组建“当幸福来敲门”一老一小志愿服务团队,对特殊群体定期开展上门走访和照顾,解决实际困难,拉近社群距离。联合社区民警、治安巡逻员、交通劝导员、护林员等共筑平安家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汉丰湖岸线保洁、消落带整治、钓鱼台拆除、绿化带清理等,营造水清岸绿环湖北岸新美景。
  严小辉表示,目前,镇东社区在干群和谐、人居环境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也将听民声、办实事、解民忧,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记者 喻建国)
    涂雲中

  8 绘就撕栗新画卷—— 专访谭家镇撕栗村党支部书记涂雲中
  以前的谭家镇撕栗村基础设施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在2014年被识别为市级贫困村。近年来,撕栗村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强化乡村治理,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
  撕栗村村支“两委”一班人通过自筹、向上级部门争取补助资金等方式,对闲置村校、“危旧小”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等,建成集“党群、政务、文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
  “为了加强队伍建设,我们把作风过得硬、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员选入村支‘两委’班子,积极吸收本土致富能手、年轻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谭家镇撕栗村党支部书记涂雲中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撕栗村充分调动普通党员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出谋划策。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了容量180千瓦、占地1600平方米的村集体光伏发电站,让项目产生的红利惠及群众,最大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村干部带头先行先试生猪养殖,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目前,全村共有生猪养殖户58家,200头以上的有12家,年产值达1600万元,人均增收3520元。撕栗村驻村干部还联系重庆君龙数字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龙薯种苗种植。
  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方面,撕栗村以支部为引领,设置1个大网格、3个微网格,把村级日常管理及综治安全、环保卫生、纠纷调解等各项工作按片分到各网格的责任区内。还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加大村容、村貌建设和管理力度,全村人居生活环境显著提升。
  (记者 程超)
    谭怀兵

  9 特色产业富石河—— 专访中和镇石河社区党支部书记谭怀兵
  初夏时节,中和镇石河社区,橘林如毯、橘香似露,一个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崭露头角。
  2012年以前,石河社区是个集体经济“空壳社区”,在西藏创业的谭怀兵回到家乡,接棒石河社区党支部书记。
  “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谭怀兵深知这个道理,他第一件事就是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围绕“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事情好办”目标加强阵地建设,提升社区干部和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党员干部成为居民的主心骨、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要想富,就得走好产业路。2013年,石河社区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发展产业,动员一批能人回到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350户共1132名居民成为社员,统一种植1400亩血橙,投产后实现年收入180余万元。
  2019年,血橙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石河社区借助“三变”改革,邀请市内外专家现场技术指导,聘请17名社区“土专家”“田秀才”充实合作社管理人员。并按照比例进行股权配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由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和销售,居民享受利益分红,使居民的腰包鼓起来。
  2021年底,石河社区集洗果场、仓储冷链库、电商平台于一体的现代柑橘园电子商务集散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预计2023年下半年竣工。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为江里片区水果产品提供清洗、包装、仓储、网上销售等服务,延长柑橘等水果产品储存期,实现错季销售,提高销售价格。
  石河社区还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预计可解决80名居民就地就业,每年增加劳务收入300余万元。
  如今,致富产业让居民尝到了甜头,让居民有了生活的盼头,让集体有了经济的源头,石河社区居民的致富梦越来越清晰。
  (记者 喻建国)
    尹开田

  10 “三生”双玉品质高— 专访紫水乡双玉村党支部书记尹开田
  近年来,紫水乡双玉村坚持以党建为统揽,全力推动生态宜居、生产有效、生活高质“三生”双玉建设,效果凸显。
  “为了让城区市民喝上干净水,我村大力实施人口减载、污染治理,持续不断加固生态隔离屏障和物理隔离带,鲤鱼塘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在Ⅲ类及以上。”紫水乡双玉村党支部书记尹开田说。
  尹开田介绍,近年来,双玉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走村入户鼓励库周人口搬迁,人数达930余人。多方筹集资金,新建美丽乡村污水收集处理点1个,关停污染规模养殖场5家,实施户厕改造154户,建设生态隔离屏障980亩,构筑物理隔离带3.5公里。双玉村3支党员志愿队伍、5位“民间河长”常态化开展巡河护库。为了修复采煤破坏的生态环境,双玉村还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加大关闭煤矿力度,坚决防止死灰复燃。目前,已实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1996.1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5%。
  双玉村还不断探索既能加快发展本村经济,又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新路子。2019年,通过政策咨询、市场调研,流转了500亩闲置土地,引进专业人才,通过“花椒+藠头”套种模式,增加土地产出收入。目前,双玉村已建成“花椒+藠头”套种基地500亩,年产值超115万元。
  “双玉村还建设了文化广场,打造了党群活动室、众议堂、村史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尹开田说,“一室一堂一馆”的建立,既丰富了党员的精神生活,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大家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记者 熊瑛)
    童才平

   11 武城山村焕新颜—— 专访白桥镇武城村党支部书记童才平
  近年来,白桥镇武城村以党建为引领,打好“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牌,实现了 党建“赋能”,武城“蝶变”的美好愿景。
  “武城村支‘两委’不仅立新规、制方案、许承诺,还全力践行承诺,说给村民听,做给村民看,反响很好。”白桥镇武城村党支部书记童才平说。
  武城村制定了年度“目标承诺书”,不仅“两委”班子成员认领了目标、承诺内容上墙,还签订了“廉政承诺书”。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让每个党员牢记宗旨、扛起责任。每月定期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半年召开民主议政会议,听取村民意见建议,确保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建强支部战斗堡垒。
  为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坚决做到琐事马上办、要事及时办、难事协调办、大事提级办。武城村构建了“户、组、村、镇”四级工作体系,用活“记录本、问题单、意见箱、聊天群、服务岗、公示栏”六大载体,宣传宣讲政策,收集社情民意,逐级会商研判,综合协调处置,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激励先进,鼓励后进,针对考核优异的党员干部,我们予以他们‘服务之星’‘优秀党员’称号,在全村营造党员干部想干事、干成事的浓郁氛围。”童才平说。
  武城村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党支部引领增添发展动力,不断探索“1+N”产业发展思路,以“大米+蓝莓”为主导产业,采取“支部+集体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合作模式,构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大户托管、机构代管、专业认管”管护模式,唱响了“武城山贡米、猫儿寨蓝莓”两大品牌,逐步闯出了产业发展新路子,鼓了村民钱袋子,跑出了武城村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记者 熊瑛)
    余学玖

   12 红色周都满芬芳—— 专访赵家街道周都村党支部书记余学玖
  初夏时节,赵家街道周都村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处处都是“希望的田野”,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2021年,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花落周都村。周都村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刘伯承故居,升级党群服务中心,陈列馆、文创馆、乡愁馆、党建展廊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
  乡村治理一张网,事无巨细往里装。近年来,集党建统领、数智赋能、平战一体、集成协同的现代化网格治理体系已在周都村逐步成型。精准划分网格13个、微网格和美小院43个,配齐配强基层网格治理力量,设置网格工作人员136名。同时,实施生态环保员、新风引导员、矛盾化解员、公共服务员“四员”共治模式,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周都村以‘12345’党建工作思路标定航向。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两大平台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的积分制、评议制、考核制三大制度也已初见成效。红先锋、红背心、红领巾、红娘子、夕阳红‘五红’社会组织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赵家街道周都村党支部书记余学玖说。
  余学玖介绍,周都村探索打造集事权、治权、财权、产权“四权统一”的村社共同体。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重庆湖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周都红”村投公司,村民以产业、土地、资金、闲置房屋入股。构建起“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台公司+运营团队+多元化经营主体”的组织经营体系,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2022年,周都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72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周都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蓄力打造渝东北红色教育基地,积极探索红色研学旅行等发展路径,让红色基因活起来、红色村庄美起来、红色土地富起来。”余学玖说。
  (记者 熊程成)
    谭作仕

   13 江东父老日子甜—— 专访和谦镇江东村党支部书记谭作仕
  和谦镇江东村位于开州区北部清江河东岸,四季花果香,开城高速贯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
  “说一千、道一万,基层工作重在‘干’。近年来,江东村围绕‘江东四道’发展思路,突出发展要务,着力打造和谦镇区域样板村。”和谦镇江东村党支部书记谭作仕说,江东村不断探索推进联农带农模式,实施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经济联合社+农户和经济联合社+农户等多元整合模式,提高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实现了联合社增优势、合作社增效益、农户增收入。同时,江东村积极做好开城高速沿线近千亩成片平整耕地的开发利用、清江河堤整治和沿线农房风貌提升,打造山水交融、田园清新、静谧闲适的高速廊道风景线。
  江东村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谋划产业发展思路,聘用专业人员指导村里产业发展,让不同的产业分布于不同的区域。同时,推进全村基础设施提升,硬化村主干道6公里、新建生产便道3.2公里、产业发展道路3公里;新建人饮池11口,铺设管道约1万米,整治修建河堤600米,新建成1条休闲健身滨江大道,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此外,江东村还凝聚共建家乡合力,引导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谭作仕表示,在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的引领下,江东村将继续带领和团结全村村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等各项工作,使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熊程成)
  (本版图片由记者 朱书灵 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