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老锄头 刨出幸福路

本报记者 熊瑛 文/图
4月5日,时值清明节,家住大德镇江东村2组的邱道生老人清理完邱光荣坟墓上的杂草,鞠了3个躬,又扛着锄头来到秧田劳作。一个上午,邱道生就把一个秧田平整好了。微风吹来,田里荡起层层涟漪。
“我年纪大,搬不动机器,就用锄头平整秧田,也不影响栽秧。”邱道生乐呵呵地说。
政策扶持更精准
邱道生是脱贫户,正是因为他日复一日勤耙苦做,才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他不是站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而是凭着自力更生、辛勤劳作的劲头过上了好日子,确实令人佩服。”江东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兵对邱道生称赞有加。
2018年,邱道生因眼睛伤残、儿子生病、孙女读书等诸多原因,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鼎力帮助下,他饲养了猪、鸡、鸭等家禽家畜,种植了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等3亩多农作物,年纯收入达2万余元。
老当益壮拼命干,政策照顾路更宽。邱道生家享受了产业扶持补助、医疗补助、教育补助等帮扶政策,大大减轻了全家人的就医、上学和生活压力。2021年,邱道生家成功脱贫摘帽。如今,邱道生又借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东风,实现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
言传身教太暖心
“四叔,如果不想在敬老院,就到我家住。我会像父亲一样侍候,让您安度晚年。”村民回忆邱道生动员他四叔回家赡养时的情景,依然忘不了这感人的片断。
邱道生的四叔邱光荣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一直未成家。随着年龄增大,邱光荣生活渐渐难以自理,便住到大德镇敬老院。每周,邱道生都要去敬老院看望四叔,给老人送去吃的、穿的,每个月都要接四叔来家里住几天。看到四叔一天天老去,身边没有亲人陪伴,邱道生萌生把四叔接到身边照顾的想法。
2020年1月20日,时值大寒,邱道生冒着寒风前往大德镇敬老院,把四叔接到家里过年。从此,四叔再没有回到敬老院。邱道生悉心照料、精心侍候,四叔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心情也越来越舒畅。“四叔跟我生活了一年多,没想到在92岁时生病去世。”邱道生哽咽着说,四叔去世后,每逢清明节,他都要去给四叔扫墓。
衣食无忧不差钱
“你家庭好了,儿子儿媳都在挣钱,不愁吃穿,少干点农活,好好安度晚年。”与邱道生同住一个院子的彭焕铭,每次看到邱道生在田间劳作,总是好心相劝。
其实,不只是邻居心疼邱道生,儿子儿媳也再三阻止他种田,甚至悄悄把劳动工具藏起来。可邱道生总是闲不住,天天扛着锄头下地种田,乐此不疲。
眼下正值春耕春播时节,邱道生忙着备种育秧、松土翻地、平整秧田……
耕田犁地,邱道生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儿媳拿他没办法,只能遂他心愿。每到栽插秧苗、收割稻谷时,儿子儿媳便从外地赶回家帮忙。
“我种了2亩多田、1亩多地,每年收获3000多斤稻谷,完全够一家人全年的口粮。趁自己身子骨还硬朗,多储备些粮食,就是遇到天灾也不用担心饿肚子。”邱道生道出了一位老农的朴素想法。
“他勤劳善良孝心好,只为儿女谋幸福,不为儿女添麻烦,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说起邱道生,江东村村民崔兴芝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