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张里田种果树带富一方百姓
“田老汉”上山 “甜产业”上路
张里田在李子园
本报记者 熊瑛 文/图
  3月19日,在大德镇兴隆村8组,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漫步在李花丛中,或拍照留影、或伫立赏花……满脸荡漾着开心的笑容。
  这位老人名叫张里田,现年67岁,居住在云枫街道永先社区。这片李子园,就是他花费4年功夫培育出来的。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春日踏青赏花、夏日采摘纳凉的好去处。
  生命在于运动,收获在于耕耘。“我被诊断为左心室舒展功能下降,医生建议多休息,我却闲不住开荒种果树。”张里田不仅种出了好身体,还种出了春色满园的新希望。
  身体不好进城“养老”
  “我的果树栽培技术、生猪养殖技术,都是在镇农校当老师时学的。”张里田介绍。
  1974年高中毕业后,张里田因多种原因没能继续读书深造,只好回到家里种田,在生产队担任会计。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在大德农经站、盛山农技站、大德农广校担任总会计和农技老师。
  原以为这样的工作会干到退休,没想到2000年,由于机构改革,45岁的张里田下岗了。
  下岗后,他到外地一处建筑工地上班,落下了左心室舒展功能下降的毛病,从此胸闷气短、与药为伴。为了治病,张里田夫妇只好从兴隆村8组搬到开州城区居住。
  爱上种果重握“锄头”
  2018年春节,张里田的二哥请他们一家人回老家吃团年饭。饭后,无所事事的张里田来到自家地里,发现自己栽种的20多株土李子树虽长出了含苞待放的花蕾,却被一人多高的杂草完全遮住了。
  “土地荒着觉得好可惜,我想把这块地开垦出来。”张里田向妻子和女儿女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都半条命的人了,还去瞎折腾啥?如果你身体允许,我们双手赞同。”张里田没想到,他的话刚出口就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张里田哪肯罢休,他从二哥家借来锄头、枝剪和镰刀,直奔李子园。
  锄草、修枝、压枝……张里田忙得不亦乐乎,更忘记了有病在身。“你们看,我身体没事儿!”家人见状也不好制止,于是主动上前帮忙。
  很快,荒芜多年的2亩多地全部开垦出来。张里田趁热打铁,乘车到镇东街道安居村,花4000多元购买了300多株晚熟青脆李,栽种到地里。
  开弓没有回头箭。张里田又把周边的荒山、荒地开垦出来,面积达30余亩,全部种上沃柑、樱桃、西梅、红心柚等果树。
  几年后,30余亩果树全部挂果投产,张里田不仅种出了累累硕果,还种出了健康的身体。“他开荒种果树后,乏力、胸闷、气短的症状没了。”幺女张乐喜说,父亲还能把水果挑到山下,把肥料挑到山上,一挑就是100多斤,每天往返五六趟。
  传授技术共同“发财”
  “老张,我家的李子树该什么时候压枝?什么时候疏果?”
  “压枝在每年4月份,疏果等李子长出来10多天就可以了。”
  兴隆村8组的王端相跑到李子林请教,张里田一边耐心细致地讲解,一边手把手传授压枝窍门。
  张里田荒山种出了“生意经”,附近村民见状后,纷纷把自家的荒山荒地开垦出来,跟着老张种果树。施肥、压枝、疏果……所有技术均由张里田免费指导,他还教村民在果园安装喷淋设施。
  如今,兴隆村200多亩荒山都种上了果树,有晚熟青脆李、樱桃、沃柑、西梅、桑椹、红心柚等10多个品种。这不仅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还让无人问津的山坡地变成了春日踏青赏花、夏日采摘纳凉的打卡地,拉动了兴隆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产业旺、乡村美、村民富的“兴隆”村。
  “只要身体好,我就会一直种下去,带动更多的兴隆人回家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望着漫山遍野的李花,张里田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