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周都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深耕“红色土地” 壮大“绿色经济”
周都村民居

周都村柑橘园

周都村新貌
本报记者 程超 张芳 文/图
  位于赵家街道东南的周都村,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共有1495户5482人,其中农业人口5076人,地形以深丘河谷为主,海拔300-800米。
  周都村是刘伯承同志故居所在地,故居座落在该村小华山山腰沈家湾,是一个具有晚清川东民居建筑风格的三合院,占地20亩,现藏文物35件、图片50余幅。
  近年来,周都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着力建设“红色周都、美丽村庄”,正朝着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阔步向前。
  党建引领巩固“红色阵地”
  前不久,周都村村民刘天耀与两个儿子因土地纠纷吵成一锅粥。“两兄弟认为以前分家时,父亲对土地分配不均,于是产生了家庭矛盾。”周都村党支部书记余学玖说,仨人来到村里的“说事堂”评理,经过村干部耐心调解,父子最终抛弃前嫌、握手言和。
  周都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建立村干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发动村干部、老党员和志愿者等建立“说事堂”,用刘伯承元帅的革命故事、革命精神引导人、感染人、鼓舞人。
  周都村按照“一二三四五”党建工作思路,围绕推动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这条党建工作“红线”,紧紧把握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两大“抓手”,实施农民当教师、农坝当教室、农事当教材的“三农三教”活动,探索开展支委定责、党员定户、公章定点、任务定向的“四定”行动,增强党支部领导能力、村民参与能力、干部依法依纪办事能力、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农村文化引领能力等“五种能力”。
  去年,周都村圆满完成“两委”换届,配齐配强专职干部7名,平均年龄43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100%。回引在村挂职本土人才1名,培育后备人才2名,轮训全村103名实职干部和党员,6名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市委组织部帮扶集团选派1名第一书记驻村,推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指导党建工作。
  去年,周都村成功创建为区级党建示范村。
  加大投入厚植“红色底蕴”
  去年1月,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下发《关于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周都村确定为全市12个试点村之一。
  刘伯承同志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作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周都村深度挖掘刘伯承同志故居丰富的红色资源内涵,结合庆祝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全力开展刘伯承一馆一居提升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启动刘伯承同志故居二期工程700平方米展馆建设和故居修复完善,刘伯承同志故居展陈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明显提升,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
  去年,周都村投资490余万元,完成4万平方米绿色景观打造,实施浦里河(赵家段)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全村80%的村组道路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完成升级改造;国电投白鹤发电有限公司赞助周都村至刘伯承同志故居主干道路亮化工程,即将新建安装路灯500余盏,覆盖刘伯承同志故居旅游环线;总投资3500万元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文化设施提升等工程正加紧推进;在周都村范围内,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相关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
  如今的周都村,道路宽敞,环境优美。村级服务中心的党史陈列室、乡愁纪念馆的一幅幅优美图画、一张张珍贵照片凸显红色文化,让人流连忘返。
   创新模式壮大“绿色经济”
  进入3月,周都村柑橘园一派忙碌景象,村民忙着选苗、拆袋、挖坑、栽植、填土等。
  “这是我们村的集体标准化柑橘园,总面积540亩,去年已实现分红。”余学玖说,村里还有占地400多亩的生态旅游农场。
  周都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品牌效应,探索实施产业带动型、入股分红型和资产经营型“三类”发展模式。全村新建成标准化果园540亩,投入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入股善贷农业开发公司,去年首次分红16.2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67.2万元。秭归专业合作社流转村内2000亩土地种植柑橘,500余户利益联结户按每亩1000元标准,每年分红200万元,户均分红约4000元。如今的周都村,“输血经济”正在变成“造血肌体”。
  目前,周都村正在对1-4组连片土地实施宜机化整治,未来将建设1000亩标准化果园,预计栽植桃树200亩、晚熟柑橘800亩。采取“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山坪塘整治,建设生态鱼塘,以租赁方式获取收益。发展红色旅游,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