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王孟辞职创业敢闯敢拼
大山“鸡司令” 创业“霸王花”
王孟展示生态鸡蛋
本报记者 程超 张芳 文/图
  1999年,王孟辞去体面的工作,携手丈夫一起创业,做起了建材生意。
  可正当夫妻俩把建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王孟又从城市回到农村,办起了现代化生态养鸡场。如今,养鸡场日产鸡蛋18万枚,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鸡司令”。
  鸡蛋里吃出“生意经”
  王孟祖籍云阳,大学毕业后与开州岳溪镇的校友桑杰结婚。
  结婚后,丈夫在企业工作,王孟在万州某学校教书,稳定的生活波澜不惊。后来,丈夫因企业改制下岗,王孟也辞去工作,与丈夫在开州城区做起建材生意。
  创业之初,适逢开州新城建设,夫妻俩的建材生意顺风顺水,很快赚到了经商的第一桶金。
  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仅为一枚鸡蛋的味道,王孟竟然选择回农村创业。“2013年,儿子上初中,每天都要煮鸡蛋吃,可我总吃不出儿时的味道。”王孟说。
  思来想去,王孟决定自己养鸡,让鸡下出“一枚达到生吃标准的鸡蛋”。“建材生意越来越不景气,而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大有可为,养鸡应该是个好项目。”王孟把想法告诉桑杰以后,没想到丈夫十分支持。
  随后,夫妻俩关掉城区的建材门市,在大德镇兴隆村找到一块合适的地方,打算建一个高标准无污染的生态养鸡场。
  那段时间,王孟和桑杰先后到德国、以色列、日本等地考察,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学习生态养殖技术,希望走出一条机械化养殖、品牌化生产的生态养鸡之路。鸡场仅购买机器设备,就花去1200万元。
  鸡场里挥洒“创业梦”
  2019年,一座高标准的生态养鸡场终于在大德镇兴隆村建成投产。与一般的蛋鸡养殖场不同,王孟的养鸡场实行无菌化处理,进出人员必须消毒。
  “全封闭塔里装的是鸡饲料,整个场地要求料不见天、粪不落地。”王孟说,饲料通过自动传输设备配送给鸡吃,鸡粪通过发酵处理变成有机肥,以每吨1000元的价格卖给蔬菜、水果种植大户等。
  别看王孟说起来风轻云淡,但创业的过程却步步惊心。“建养鸡场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王孟说,养鸡场预计投入2500万元,结果建到中途就出现800万元的资金缺口。
  订鸡苗、发工资、完善设施……每一项离开钱都寸步难行。实在没办法,王孟索性把重庆主城的房子卖了,又到银行贷款800万元,才渡过了难关。
  生产出“一枚达到生吃标准的鸡蛋”,这是王孟创业的初心。为此,她尝试在鸡饲料里加入桑叶、艾叶等。
  “这样喂养之后,我发现母鸡产蛋率底,蛋黄颜色偏暗,卖相不好。”王孟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原因,反复试验,不断摸索。
  “从中医理论讲,桑叶、艾叶属寒凉食物,可能导致母鸡产蛋率低。”王孟说,她想到辣椒燥热,便在鸡饲料里尝试加入辣椒。
  加入辣椒后,母鸡的产蛋率大幅提升,蛋黄的颜色更加鲜艳,很受市场欢迎。如今,王孟的养鸡场共有20万只母鸡,产蛋率90%以上,鸡蛋供不应求。
  姐妹情连起“共富路”
  今年,王孟又投入350万元,在养鸡场房顶安装了光伏发电设施。
  目前,王孟的养鸡场生产的鸡蛋已远销广东、重庆主城等地,她当初提出生产“一枚达到生吃标准的鸡蛋”已变成现实,她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在外人眼里,王孟无疑是个女强人。然而成功的背后,王孟觉得是社会的“偏爱”才让她走得更远。
  “现在的社会环境对女性创业者更友好,无论是贷款,还是办理相关手续,别人会更加理解和支持。”王孟说,她外出推销产品时,客户也非常信任她。
  王孟觉得,女性创业无疑迎来了春天,她希望更多的姐妹投身创业,在打拼中展现“半边天”风采,从而带动更多女同胞就业增收。
  作为一名成功创业者,王孟特别关爱女性。她的养鸡场有10多名员工,除了装卸工是男性外,其余都是女性。
  “这里打工包吃住,每月收入3000元。”58岁的陈远菊在养鸡场从事捡蛋工作,她对这份职业十分满意。
  “希望把养鸡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女同胞,让她们也能通过养鸡过上更好的生活。”王孟笑着说,她会帮助更多的女性成就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