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达州市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青山绿水入画中 景美民富幸福来
玉米丰收

葡萄成熟

葡萄采收装箱

广袤田野

果农享受丰收的喜悦

梯田

  时下,行走在巴渠大地,平坦村道通村达户,农家小院温馨别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热火朝天,优质蔬菜基地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农产品加工车间内一台台机器满负荷运转。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1年以来,四川省达州市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面貌显著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一产增速刷新历史新高,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41.6亿元,同比增长7.6%,居全省第二,七个区域中心城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38元,同比增长10.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706元,增幅37.3%。
  如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达州市不断铺展……
   农业强:
  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形成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达州市把确保粮食安全摆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保障粮食生产总量、质量和效益三大目标,坚持粮食优先发展,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
  在达州市东部经开区麻柳镇铜鼓堆村,原来一块块小而散的田地,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如今已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
  “每亩种植成本节约100元左右,今年我们托管了1900多亩,总共算下来的话节约成本应该接近20万元。”新动力种植专业合作社业主陈友元说。
  鼓堆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达州市大力推动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的缩影。
  2021年3月初,达州市印发《关于下达粮食生产和扩种目标任务的通知》,明确2021年粮食扩面3.3万亩、增产1.4万吨的目标任务,确保全年粮食播面843.5万亩、产量320.8万吨。及时将目标任务下达到县(市、区),分解到乡镇,落实到田块。与此同时,出台撂荒地整治十条措施,实行台帐式管理。
  据统计,2021年,达州市盘活撂荒地11.98万亩,复垦种植粮食8.32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47万亩,总产324.2万吨,较上年增加6.8万亩、4.8万吨,连续9年粮食总量居全省第一,8次获得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通过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2021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0万亩、排名全省第三。
  在大力提高保障粮食生产产量的同时,达州市还在推进生猪产能提升上作“文章”。2021年,达州市一手抓防疫,一手抓产能,县县都有“三类500强”养殖企业,乡乡建有畜牧防疫机构。全市生猪出栏434.05万头,位居全省前四,天王牧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初春清晨的达州市,虽还带有一丝寒意,双庙镇的达川区美佳美家庭农场已是一片生机勃勃,漫山遍野一片翠绿。业主吴剑锋和工人正对采收的蔬菜进行打包装车,发往城区销售,一派热闹景象。
  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招引下,吴剑锋到双庙镇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创办家庭农场,种植蔬菜,年产各类蔬菜达1500吨。2021年,他在政府的支持下,又承包了300亩土地,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政府给予我们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帮助我们发展产业,所以我们信心都非常大。”
  同一时间,在大竹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一排排水箱整齐排列,小龙虾在这里抱卵繁育。据了解,该中心通过控制水质、水温、饵料投喂等,模拟小龙虾野外繁殖条件,对小龙虾进行科学繁育,不仅满足了园区小龙虾养殖基地的种苗需求,还为全市多个县(市、区)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供应种苗,大大提高了产量、降低了养殖成本。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达州市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量、调优结构,构建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延链补短,聚势蝶变。2021年,达州市新增农产品规上企业43家,新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集群产值达到433亿元。东柳醪糟、宏隆肉类等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步伐全面提速。成立达州市苎麻产业发展公司,设立专项资金6000万元,扩建优质苎麻基地2万亩、启动建设苎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脱胶复产、扩大纺纱产能,打通了产业链条堵点。“巴山食荟”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成功注册茶叶公用品牌“巴山青”,申请注册“达州苎麻”行业品牌,建成好一新“巴山食荟”区域公用品牌展销中心,授权使用“巴山食荟”标识企业100余家。
  园区建设,日新月盛。2021年,全市新创建省级园区3个,宣汉县创建为全国首批10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5个)。大竹县(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入选全国首批63个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全省3个)、月华糯稻基地创建为全国第一批100个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全省3个)、大竹县(糯稻)创建为全省首批10个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强化科技提单产。达州市建成全国首家市(州)级国家农作物种子检测分中心。杂交水稻国宝级学术泰斗谢华安院士在渠县建立种业工作站。大竹县拟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达川乌梅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业优异种质资源”。
  农村美:
  村容村貌全面提档升级
  一栋栋特色民居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蜿蜒曲折的通村新路从房前绕过,一个个院落幽静雅致。走进达州市万源市铁矿镇泥溪沟村,美丽宜居乡村图景随处可见。
  “以前,村里的房子破败,加上大家卫生意识不强,房前屋后脏乱差,完全谈不上生活品质。”泥溪沟村村民张仁明介绍,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后,家家户户变漂亮了,村民的素质也提升了,“日子越过越舒心。”
  昔日的“脏乱差”变成如今的“洁净美”,泥溪沟村的变化是达州市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折射出全市农村正向着村容村貌更美丽、农民生活更幸福的方向发生巨变。
  达州市持续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广大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三清两改一提升”村庄清洁行动,积极推动家园美化、村庄绿化,加强乡村建筑风貌管控力度,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并不断健全管护机制,为农民打造幸福生活美丽新家园。
  目前,全市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2933户,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以上。全市2276个涉农村(社区)建成垃圾集中收集设施18404个,村级覆盖率达100%。中心城区城乡聚居点路灯覆盖率达100%。全市1109个行政村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行政村达到62%。全部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村民小组常态化配备保洁员实现全覆盖。
  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连片打造覆盖所有县(市、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区14个100万亩。万源八台茶叶小镇、宣汉花仙谷、大竹欢喜坪、通川青宁空中草原、达川万家银杏谷等一大批网红打卡地呈现在游客面前。2021年,达州市在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中,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1个(达川区)、先进乡镇3个、示范村30个,成效显著县1个(渠县),重点帮扶优秀县1个(万源市)、村14个,获得奖励资金2亿余元,通川区获得乡村振兴先进县“回头看”优秀等次。
  此外,达州市还颁布了《达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0个、省级20个。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渠县渠江街道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达川区“十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川区“六老六长责任制”、万源市“约法三章”、宣汉县“453”治理模式……达州市构建起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善治乡村体系。通川区磐石镇、万源市太平镇等2镇20村荣获“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称号,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十件事”被列为全国基层治理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大力推进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乡风监督建设,教育引导群众靓化美化庭院,进一步带动村容村貌全面提档升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农民富:
  深化农村改革带动增收
  “没想到我这么大的年纪,不出远门打工,一年还能挣几万元,这种好日子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在胡运海茶园里务工的游友恒感慨,几年前,他家里的收入就只靠几亩田地,每年种点玉米、红薯,勉强能自给自足。自从村里开始种茶叶,他家的收入年年增加,现在不但脱贫了,还买了轿车、修了楼房。
  从万源市固军镇三清庙村到白羊乡,再到整个万源市,“茶叶”成为万源市的主要经济来源,群众受益颇多,特别是全国十佳农民胡运海,更是“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无独有偶。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中药材3万余亩,年产值达600余万元,将昔日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贫困村,变成了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小康村。
  …………
  近年来,达州市坚持“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在致富奔康的道路上一路前行。通川脆李、达川乌梅、大竹香椿、渠县黄花、开江麻鸭、万源富硒茶、宣汉蜀宣花牛……数不清的巴山“宝贝”,走出了大山,走上了餐桌。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达州市还出台《达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配套出台37项衔接政策,选派第一书记931名、工作队员1803人,投入衔接资金20.51亿元,推进项目建设1930个,医疗、教育、卫生等各项政策保障兜底。
  同时,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认定家庭农场1.5万余家、农民合作社4900余家,建立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户增收5000元以上。
  逐梦田园织锦绣,“农”墨重彩写华章。如今,乡村振兴蓝图渐渐变成现实。未来,达州市将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推进产业提质、加工提能、风貌提升、改革提效,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现代农业强市、川陕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板地,为把达州市打造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作出“三农”贡献。
  (本版文图由达州日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