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几天前,城口县双河乡永红村第一书记李占毅又到村民刘跃云家走访。刚进屋,刘跃云就拉着他的手说:“多亏了刘书记的帮扶,把我们这个家从悬崖边拉回来!”
几个月前,刘跃云的妻子做脑瘤手术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在被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后,医疗救助、低保等一系列帮扶政策落实,让这个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至关重要。如何发现那些存在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如何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重庆探索建立“点上重点监测、线上专题监测、片上四级监测、面上大数据监测”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精准、高效、及时对处于返贫风险的群众实施预警监测。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识别监测对象超过7万人,相关帮扶措施也在逐步跟进。
重点关注三类人群
“目前,我市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其中尚有一些脱贫户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边缘户面临致贫风险,一些农户可能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他们进行帮扶,是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必要举措。
1月6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将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即脱贫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即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即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纳入重点监测对象范围。
“在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中,我们采取‘点上重点监测’,按照‘不落一村、一户、一人、一项’的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开展全面排查,实施常态化监测、动态化管理,重点关注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
基层干部当起“监测员”
明确了重点监测对象,如何把这部分群众找出来?基层干部当起了防止返贫监测的“监测员”。
去年6月,李占毅被派驻永红村任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次入户走访,李占毅就看见刘跃云的妻子喻学兵病恹恹坐着,手上还端着一碗没喝完的汤药。喻学兵头痛已持续了好几个月。
“你们得去医院做个检查。”听取了李占毅的建议,刘跃云带着妻子到医院检查,发现妻子患有脑瘤。经过手术后,喻学兵的病情得到好转,而医药费却花了13万余元。虽然医保报销了7万余元,但剩余6万余元的费用还是让这个家不堪重负。
李占毅多次走访发现,刘跃云一家七口,收入主要靠他在外地务工,每年能收入6万余元。妻子生病后,刘跃云在家附近打零工,收入明显减少,与此同时他又需承担妻子的医药费以及家里的开销,存在返贫高风险。去年年底,刘跃云一家成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由李占毅担任帮扶联系人,对其进行重点关注。
基层干部监测是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片上四级监测”其中一个环节。在镇村干部以及监测帮扶人等进行监测识别出存在返贫风险的人群后,由村级采集识别监测户名单上报乡镇审核,再由乡镇组织住建、医疗、教育等部门人员联合审核后报区县审定,最终区县乡村振兴局将上报名单与公安、财政、民政等部门进行核验审定后,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反馈乡镇,录入全国防贫监测信息系统。
此外,我市还开展“线上专题监测”和“面上大数据监测”,通过广泛调研走访确定产业、就业、重病、意外四项专题监测内容,同时利用重庆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动态掌握全市监测对象识别、帮扶情况。
据市乡村振兴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632户77645人。
一户一策有效防止返贫
找到监测对象及分析其风险点,为具体实施帮扶措施奠定了基础。
在成为监测对象后,刘跃云得到了一系列帮扶:县卫健委启动特殊医疗救助,在他自费的医疗费中又报销了4万余元;乡里为其办理了一家七口的低保,每个月有3600多元;家里三个孩子在享受学费减免的基础上,每人每学期还能领到200元的生活补助。此外,今年村里也为他安排了护路员公益性岗位。
像刘跃云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二社的脱贫户罗仕勇,一直因病缺少劳力,靠着低保兜底脱贫。去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病逝后,两个人的低保变成了一个人,生活捉襟见肘。乡里将其纳入监测对象,并把他享受的低保“升级”为五保与残疾补助,每月领到的兜底保障费用从400多元增加到1000余元。
城口县治平乡新胜村村民徐少明原本稳定脱贫,但去年8月底的一场暴雨,让其房屋成了D级危房。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为其争取到临时救助、购房补助等合计10万余元,用于其临时租房和在乡场上买房,及时消除了风险点。
按照“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目前我市累计消除返贫风险14816户46756人。
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完善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保障数据、信息联动,实时更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重庆日报》)
几个月前,刘跃云的妻子做脑瘤手术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在被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后,医疗救助、低保等一系列帮扶政策落实,让这个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至关重要。如何发现那些存在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如何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重庆探索建立“点上重点监测、线上专题监测、片上四级监测、面上大数据监测”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精准、高效、及时对处于返贫风险的群众实施预警监测。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识别监测对象超过7万人,相关帮扶措施也在逐步跟进。
重点关注三类人群
“目前,我市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其中尚有一些脱贫户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边缘户面临致贫风险,一些农户可能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他们进行帮扶,是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必要举措。
1月6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将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即脱贫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即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即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纳入重点监测对象范围。
“在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中,我们采取‘点上重点监测’,按照‘不落一村、一户、一人、一项’的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开展全面排查,实施常态化监测、动态化管理,重点关注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
基层干部当起“监测员”
明确了重点监测对象,如何把这部分群众找出来?基层干部当起了防止返贫监测的“监测员”。
去年6月,李占毅被派驻永红村任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次入户走访,李占毅就看见刘跃云的妻子喻学兵病恹恹坐着,手上还端着一碗没喝完的汤药。喻学兵头痛已持续了好几个月。
“你们得去医院做个检查。”听取了李占毅的建议,刘跃云带着妻子到医院检查,发现妻子患有脑瘤。经过手术后,喻学兵的病情得到好转,而医药费却花了13万余元。虽然医保报销了7万余元,但剩余6万余元的费用还是让这个家不堪重负。
李占毅多次走访发现,刘跃云一家七口,收入主要靠他在外地务工,每年能收入6万余元。妻子生病后,刘跃云在家附近打零工,收入明显减少,与此同时他又需承担妻子的医药费以及家里的开销,存在返贫高风险。去年年底,刘跃云一家成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由李占毅担任帮扶联系人,对其进行重点关注。
基层干部监测是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片上四级监测”其中一个环节。在镇村干部以及监测帮扶人等进行监测识别出存在返贫风险的人群后,由村级采集识别监测户名单上报乡镇审核,再由乡镇组织住建、医疗、教育等部门人员联合审核后报区县审定,最终区县乡村振兴局将上报名单与公安、财政、民政等部门进行核验审定后,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反馈乡镇,录入全国防贫监测信息系统。
此外,我市还开展“线上专题监测”和“面上大数据监测”,通过广泛调研走访确定产业、就业、重病、意外四项专题监测内容,同时利用重庆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动态掌握全市监测对象识别、帮扶情况。
据市乡村振兴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632户77645人。
一户一策有效防止返贫
找到监测对象及分析其风险点,为具体实施帮扶措施奠定了基础。
在成为监测对象后,刘跃云得到了一系列帮扶:县卫健委启动特殊医疗救助,在他自费的医疗费中又报销了4万余元;乡里为其办理了一家七口的低保,每个月有3600多元;家里三个孩子在享受学费减免的基础上,每人每学期还能领到200元的生活补助。此外,今年村里也为他安排了护路员公益性岗位。
像刘跃云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二社的脱贫户罗仕勇,一直因病缺少劳力,靠着低保兜底脱贫。去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病逝后,两个人的低保变成了一个人,生活捉襟见肘。乡里将其纳入监测对象,并把他享受的低保“升级”为五保与残疾补助,每月领到的兜底保障费用从400多元增加到1000余元。
城口县治平乡新胜村村民徐少明原本稳定脱贫,但去年8月底的一场暴雨,让其房屋成了D级危房。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为其争取到临时救助、购房补助等合计10万余元,用于其临时租房和在乡场上买房,及时消除了风险点。
按照“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目前我市累计消除返贫风险14816户46756人。
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完善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保障数据、信息联动,实时更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