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掘金之路
精深加工的紫水豆干成抢手货
本报记者 余清英 文/图
农产品精深加工,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是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我区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紧扣农产品精深加工“牛鼻子”,围绕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生态畜牧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构建“3+N”农产品加工发展格局,让“米粮仓”变身“好厨房”,为百姓提供更多舌尖的享受。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累计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40家,创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0家,浦里新区获评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农产品年加工产值和增幅均位居渝东北第一。
聚合创新资源
我区按照深加工在园区、初加工在基地、基地在村、增收在农户的原则,布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园区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加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孵化科创园、中央厨房等休闲方便食品加工博览园,正在启动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工作。
同时,我区立足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以特色水果、绿色畜牧、道地中药材、生态林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聚合打造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引领的农产品加工业平台,实现要素跨界配置,创建区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2个,构建“产业集群+加工园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浦里新区入驻食品加工企业30余家,年加工产值突破60亿元;引进培育天致药业、融康堂等15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入驻浦里新区。
发挥龙头引领
我区提档升级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绿色畜禽、生态渔业、优质粮油、生态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加工原料基地,计划实施一批加工项目,打造食品、中成药及中药饮片、饲料等系列加工品牌,构建“3+1”(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绿色畜牧“三大”10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及粮油经菜茶林渔等特色加工业基地),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新格局。
同时,我区发挥农产品加工原料资源优势,培育“果变汁”“肉变肠”“豆变干”“药变片”“竹木藤变家居”模式,培育加工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及个体工商户8269家。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入驻加工产业园,成功引入温氏、正邦、上药集团等现代大型企业入驻开州;推进四川上药申都中药有限公司投资的谭家中药材种植及产业开发、重庆亚兴油橄榄有限公司实施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及加工、温氏集团生猪一体化养殖等项目建设,促进加工业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我区有区级以上龙头企业12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1709家、家庭农场1080家,村集体经济组织450余个,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做长产业链条
我区围绕“大三峡”“开味开州”区域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行动,“开县春橙”“开州香肠”“紫水豆干”“森美果汁”等特色农产品亮相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等展会节会。
同时,我区加强与京东、阿里、抖音等线上媒介合作,开展“旅游+电商”、流量明星肖战直播代言“开州香肠”等活动,“开州香肠”“紫水豆干”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翅膀,飞上大众餐桌,去年网上交易额突破4.52亿元。
我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9亿元,给予产业基地、加工、物流、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资金补助,建设实施农产品初深加工等项目98个,4家加工企业获得市级农产品加工奖补500余万元。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10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冷藏保鲜库3万余立方米。实施乡村产业提振奖补“百万行动”,对于新申报国家级、市级、区级经营主体予以奖补,在产业发展上予以优先支持。落实财政资金43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撬动金融资本2.6亿元投入农产品加工业,26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享受贷款贴息政策。
截至目前,我区培育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9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巴味渝珍授权产品3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全国名特优新目录产品4个;实施品牌“万人授渔计划”,组织130家经营主体参加品牌营销培训。
转化科技成果
我区加强与市农科院、市食品工业研究所、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提高科技研发实力,根据市场需求定制加工产品,推行电子商务、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丰富多样的加工产品及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我区研究推广“开县春橙”等产后处理、加工配套和加工副产物利用技术;支持钱江食品公司开发猪皮胶、低盐健康腊肉、胶原火锅香肠。引进首席专家担任天邦果业科技顾问,与企业合作开发果渣饲料、柑橘(柚子)罐头等产品。
我区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选派53家加工龙头企业到脱贫村开展对接帮扶,支持建立生产加工基地,通过股权投资、订单采购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园(基地)+农户+农村电商”等产业联合体。
此外,我区运用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等八大联结方式,推行“返租倒包型、产业托管型、集体带动型、合股经营型、订单种养型、就业帮扶型”六型带贫模式,带动脱贫户就业730人,利益联结脱贫户、易返贫致户3.1万户,带动脱贫户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
截至目前,我区搭建微植物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三峡中医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14个,培育农业产业孵化基地15个、院地(企)实训基地18个,5家企业获批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本报记者 余清英 文/图
农产品精深加工,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是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我区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紧扣农产品精深加工“牛鼻子”,围绕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生态畜牧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构建“3+N”农产品加工发展格局,让“米粮仓”变身“好厨房”,为百姓提供更多舌尖的享受。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累计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40家,创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0家,浦里新区获评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农产品年加工产值和增幅均位居渝东北第一。
聚合创新资源
我区按照深加工在园区、初加工在基地、基地在村、增收在农户的原则,布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园区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加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孵化科创园、中央厨房等休闲方便食品加工博览园,正在启动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工作。
同时,我区立足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以特色水果、绿色畜牧、道地中药材、生态林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聚合打造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引领的农产品加工业平台,实现要素跨界配置,创建区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2个,构建“产业集群+加工园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浦里新区入驻食品加工企业30余家,年加工产值突破60亿元;引进培育天致药业、融康堂等15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入驻浦里新区。
发挥龙头引领
我区提档升级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绿色畜禽、生态渔业、优质粮油、生态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加工原料基地,计划实施一批加工项目,打造食品、中成药及中药饮片、饲料等系列加工品牌,构建“3+1”(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绿色畜牧“三大”10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及粮油经菜茶林渔等特色加工业基地),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新格局。
同时,我区发挥农产品加工原料资源优势,培育“果变汁”“肉变肠”“豆变干”“药变片”“竹木藤变家居”模式,培育加工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及个体工商户8269家。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入驻加工产业园,成功引入温氏、正邦、上药集团等现代大型企业入驻开州;推进四川上药申都中药有限公司投资的谭家中药材种植及产业开发、重庆亚兴油橄榄有限公司实施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及加工、温氏集团生猪一体化养殖等项目建设,促进加工业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我区有区级以上龙头企业12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1709家、家庭农场1080家,村集体经济组织450余个,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做长产业链条
我区围绕“大三峡”“开味开州”区域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行动,“开县春橙”“开州香肠”“紫水豆干”“森美果汁”等特色农产品亮相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等展会节会。
同时,我区加强与京东、阿里、抖音等线上媒介合作,开展“旅游+电商”、流量明星肖战直播代言“开州香肠”等活动,“开州香肠”“紫水豆干”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翅膀,飞上大众餐桌,去年网上交易额突破4.52亿元。
我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9亿元,给予产业基地、加工、物流、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资金补助,建设实施农产品初深加工等项目98个,4家加工企业获得市级农产品加工奖补500余万元。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10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冷藏保鲜库3万余立方米。实施乡村产业提振奖补“百万行动”,对于新申报国家级、市级、区级经营主体予以奖补,在产业发展上予以优先支持。落实财政资金43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撬动金融资本2.6亿元投入农产品加工业,26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享受贷款贴息政策。
截至目前,我区培育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9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巴味渝珍授权产品3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全国名特优新目录产品4个;实施品牌“万人授渔计划”,组织130家经营主体参加品牌营销培训。
转化科技成果
我区加强与市农科院、市食品工业研究所、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提高科技研发实力,根据市场需求定制加工产品,推行电子商务、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丰富多样的加工产品及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我区研究推广“开县春橙”等产后处理、加工配套和加工副产物利用技术;支持钱江食品公司开发猪皮胶、低盐健康腊肉、胶原火锅香肠。引进首席专家担任天邦果业科技顾问,与企业合作开发果渣饲料、柑橘(柚子)罐头等产品。
我区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选派53家加工龙头企业到脱贫村开展对接帮扶,支持建立生产加工基地,通过股权投资、订单采购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园(基地)+农户+农村电商”等产业联合体。
此外,我区运用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等八大联结方式,推行“返租倒包型、产业托管型、集体带动型、合股经营型、订单种养型、就业帮扶型”六型带贫模式,带动脱贫户就业730人,利益联结脱贫户、易返贫致户3.1万户,带动脱贫户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
截至目前,我区搭建微植物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三峡中医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14个,培育农业产业孵化基地15个、院地(企)实训基地18个,5家企业获批市级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