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粮”心 聚民心 去空心 开州现代农业走心之旅
临江镇福德村智慧果园
果农分拣春橙
关面乡泉秀村万亩木香基地
鲁渝协作(开州)现代农业产业园
南门红糖
竹溪镇再生稻种植基地
近年来,重庆开州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山地特色,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2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44.8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7923元,同比增长10.5%。
聚焦“稳产保供” 优化供给结构
“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开州区坚持粮食安全底线,粮食生产实现“五连丰”。
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开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审批建设用地,坚持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5个,全区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44.9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99.2万亩,累计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66余万亩,复耕利用撂荒地2.5万亩。
为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开州调增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有机茶叶等2.5万亩,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突破130万亩。畜禽和渔业养殖产业进一步优化。
同时,开州集成推广“鱼菜共生+尾水治理”“稻田+”等20余项技术模式;在5万余亩土地上运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在2.5万亩土地上开展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
聚焦“设施改善” 优化生产结构
开州山高坡陡、地块零碎,大体是“六山三丘一分坝”。如何突破“巴掌田”“鸡窝地”的限制?开州逐渐探索出一条产业规模化发展新路。
首先,强化农业设施。当地积极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宜机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2万亩,推动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应用。目前,当地水稻、玉米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68%、3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5%。
其次,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开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1%、0.3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90.5%。
再次,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据开州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开州积极推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目前农业大数据“一张图”框架、5个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和2个智慧化养殖示范场基本建成,白鹤四胜柑橘大数据平台、大进镇红旗村智慧茶园等正高效运行中。
聚焦“三品建设” 优化产品结构
做好“农”字文章,离不开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工作。三品建设如何助力开州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开州区在引进、培育新品种方面下足功夫。据统计,当地在水稻、玉米等作物上累计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200余个,其中示范推广60余个,覆盖面积100余万亩。不仅如此,还围绕道地中药材、特色水果等特色产业,引进推广了一批优质新品种,并加强岩水土鸡、野生大豆等地方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加快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及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
品质提升事关农业现代化步子迈得开、走得稳。为此,开州区修订完善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等地方标准6项,累计创建“三园两地”12个;纳入全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经营主体145家,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主体名录1100余家,开具合格证8.8万张,带证上市食用农产品6500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好东西有了,如何让“开州味道”飘得更远?经过几年持续努力,当地逐步建成以“开味开州”为引领,“开县春橙”“开州木香”“开州再生稻”“开州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品牌为支撑,“星星套装门”“开州香肠”“紫水豆干”“南门红糖”等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4+N”品牌体系。2021年9月,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的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结果出炉,“开县春橙”品牌价值提升至24.63亿元。
聚焦“融合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近年来,开州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建成电商孵化中心1个、电商服务站点270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40个;建设快递物流分拨中心2个,整合四通一达、顺丰等大型物流快递企业8家;建设乡镇物流服务站点38个,村级物流服务站点136个,辐射270个行政村,打通了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物流疏通,站点增设,开州特产也搭上现代“产业快车”。当地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着力打造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开州协同万州、达州打造道地中药材、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带;重点推进中药材、粮油等十大农产品初深加工,至今已累计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40家,创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0家。
开州下足功夫要将国际游客引进来。当地探索出了“四色旅游胜地”的文旅路径。第一色为红色研学,打好“红色牌”;第二色为汉丰湖蓝色度假,打好“三峡牌”;第三色为雪宝山绿色康养,打好“生态牌”;第四色为乡村金色体验,打好“乡愁牌”。“四色胜地”“四季旅游”让“开心开州”成为“行千里·致广大”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聚焦“适度规模” 优化经营结构
好机制好模式可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近年来,开州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当地下好建立各类组织和企业布局经营“一盘棋”,规范提升家庭农场1038个、农民合作社1709个,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274个;探索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8个,服务面积6万亩以上;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8家,市级龙头企业增至45家,居全市第一。
为吸纳农户脱贫致富,当地不仅广泛建设了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还培育了“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园(基地)+农户+农村电商”产业联合体5家,推行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八大联结方式,推行返租倒包型、产业托管型、集体带动型等模式。与之配套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种种措施带动脱贫户实现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的成果。
回眸“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州立足当地资源、聚焦山地特色,始终在现代化三农赶考路上保持清醒,不断作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逐渐展现。
(本版文字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重庆中心,图片为本报资料图片)
果农分拣春橙
关面乡泉秀村万亩木香基地
鲁渝协作(开州)现代农业产业园
南门红糖
竹溪镇再生稻种植基地
近年来,重庆开州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山地特色,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2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44.8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7923元,同比增长10.5%。
聚焦“稳产保供” 优化供给结构
“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开州区坚持粮食安全底线,粮食生产实现“五连丰”。
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开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审批建设用地,坚持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5个,全区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44.9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99.2万亩,累计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66余万亩,复耕利用撂荒地2.5万亩。
为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开州调增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有机茶叶等2.5万亩,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突破130万亩。畜禽和渔业养殖产业进一步优化。
同时,开州集成推广“鱼菜共生+尾水治理”“稻田+”等20余项技术模式;在5万余亩土地上运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在2.5万亩土地上开展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
聚焦“设施改善” 优化生产结构
开州山高坡陡、地块零碎,大体是“六山三丘一分坝”。如何突破“巴掌田”“鸡窝地”的限制?开州逐渐探索出一条产业规模化发展新路。
首先,强化农业设施。当地积极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宜机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2万亩,推动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应用。目前,当地水稻、玉米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68%、3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5%。
其次,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开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1%、0.3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90.5%。
再次,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据开州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开州积极推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目前农业大数据“一张图”框架、5个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和2个智慧化养殖示范场基本建成,白鹤四胜柑橘大数据平台、大进镇红旗村智慧茶园等正高效运行中。
聚焦“三品建设” 优化产品结构
做好“农”字文章,离不开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工作。三品建设如何助力开州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开州区在引进、培育新品种方面下足功夫。据统计,当地在水稻、玉米等作物上累计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200余个,其中示范推广60余个,覆盖面积100余万亩。不仅如此,还围绕道地中药材、特色水果等特色产业,引进推广了一批优质新品种,并加强岩水土鸡、野生大豆等地方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加快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及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
品质提升事关农业现代化步子迈得开、走得稳。为此,开州区修订完善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等地方标准6项,累计创建“三园两地”12个;纳入全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经营主体145家,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主体名录1100余家,开具合格证8.8万张,带证上市食用农产品6500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好东西有了,如何让“开州味道”飘得更远?经过几年持续努力,当地逐步建成以“开味开州”为引领,“开县春橙”“开州木香”“开州再生稻”“开州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品牌为支撑,“星星套装门”“开州香肠”“紫水豆干”“南门红糖”等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4+N”品牌体系。2021年9月,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的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结果出炉,“开县春橙”品牌价值提升至24.63亿元。
聚焦“融合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近年来,开州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建成电商孵化中心1个、电商服务站点270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40个;建设快递物流分拨中心2个,整合四通一达、顺丰等大型物流快递企业8家;建设乡镇物流服务站点38个,村级物流服务站点136个,辐射270个行政村,打通了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物流疏通,站点增设,开州特产也搭上现代“产业快车”。当地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着力打造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开州协同万州、达州打造道地中药材、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带;重点推进中药材、粮油等十大农产品初深加工,至今已累计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40家,创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0家。
开州下足功夫要将国际游客引进来。当地探索出了“四色旅游胜地”的文旅路径。第一色为红色研学,打好“红色牌”;第二色为汉丰湖蓝色度假,打好“三峡牌”;第三色为雪宝山绿色康养,打好“生态牌”;第四色为乡村金色体验,打好“乡愁牌”。“四色胜地”“四季旅游”让“开心开州”成为“行千里·致广大”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聚焦“适度规模” 优化经营结构
好机制好模式可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近年来,开州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当地下好建立各类组织和企业布局经营“一盘棋”,规范提升家庭农场1038个、农民合作社1709个,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274个;探索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8个,服务面积6万亩以上;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8家,市级龙头企业增至45家,居全市第一。
为吸纳农户脱贫致富,当地不仅广泛建设了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还培育了“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园(基地)+农户+农村电商”产业联合体5家,推行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八大联结方式,推行返租倒包型、产业托管型、集体带动型等模式。与之配套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种种措施带动脱贫户实现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的成果。
回眸“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州立足当地资源、聚焦山地特色,始终在现代化三农赶考路上保持清醒,不断作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逐渐展现。
(本版文字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重庆中心,图片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