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八旬老人郭云见:
义务维修古道方便群众出行获点赞
郭云见在维修古道
本报记者 余清英 文/图
  俗话说,修路搭桥是行善积德。深冬时节,雾霭层层,在南雅镇南雅村与义和镇鱼龙村交界处的一条青石板路上,年近八旬的郭云见老人冒着严寒正在维修山路。
  他铲去路边的杂草,接着将路中间的沟壑填平,再把一块块青石板沿路砌好……每天从早忙到晚,这一干就是半个月。
  郭云见义务修路的善举,令当地村民赞不绝口。
  老人默默做好事
  2021年12月中旬以来,位于义和镇鱼龙村6组的小商店里,一到中午,老板熊圣权就会见到一位年老的顾客,购买一包方便面,再借碗倒开水泡面。老人吃完泡面,礼貌地打声招呼便匆匆离开。直到傍晚时分,再把锄头和钢钎寄放在商店里。第二天一早,小商店一开门,老人再取走锄头和钢钎……
  “最初,我以为老人在附近做石匠活路。直到有一次,我到地里摘菜,看到他在修路,才晓得这个老人是在做好事。那天他再来寄放锄头和钢钎,我就用摩托车送他回去,发现他家离这儿有十多里路。”熊圣权说。
  熊圣权在与老人交谈中,得知老人名叫郭云见,已满79岁,是义和镇农兴村人,他老伴已离世,两个女儿都已出嫁。老人独自住在老屋里,闲暇时就编背篓到集镇上售卖,换取零用钱。
  “这个老人值得大家尊敬,都快80岁的人了,还在坚持做善事,真是了不起。”熊圣权竖起大拇指说道。
  只为方便大家出行
  1月5日,记者来到这条古道上,看见修整后的小路上,每块石板依次砌成一条线,路边杂草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不远处,郭云见老人正在用钢钎翘起一块松动的青石板,然后填平坑洼的路面。
  “这条路走的人多,以前铺的石板好多都掉到沟里了,下雨天到处都是水坑,不小心走路就会摔跟头。多亏有这个老人打理,现在好走多了。”一位路过的行人说。
  “把路修好了,走路才安全。”郭云见嘴上说着,但手没停下,他拿起钢钎在石板底部用力撬,直到石板摆放平整,他才满意地抬起头。
  郭云见告诉记者说,他亲眼看到有人挑着两袋米糠摔到沟里,于是决定把这条路整修一下,方便大家出行。
  “这条路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们到南雅镇去赶集,都是走这条路,近两年路上的石板有好多滑到沟里去了,下雨天很难走。”郭云见说。
  义务修路获点赞
  记者了解到,随着义南路(义和镇至南雅镇)的硬化,虽然到南雅镇赶集,不少人选择了坐车或是骑车,但大多数人依然爱走这条古道。
  郭云见说,他每天早上6点吃了早饭就赶过来修路,中午在商店买方便面吃,下午接着干,大约5点钟收工,回到家差不多天就黑了。这条古道大约长1公里,修整完需要半个月时间。
  “虽然这条路时不时有人维护,但只是清理下道路两旁的杂草,从来没有人像郭云见老人这样下功夫,把每块石板平整铺好,方便大家出行。”义和镇鱼龙村7组村民唐淑琼说,郭云见老人义务修路的善举,值得大家学习。
  “老人家做了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希望大家都参与进来,共同维护这条百年古道!”熊圣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