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199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先后发出《关于加快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为重点,调整教育结构,加强基础教育,促进普教、职教、成教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县委、县政府将1997年定为“教育质量管理年”,全面实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实”(普及实验教学)工程,并于1998年通过重庆市验收。1998年以后,在巩固“两基”、“普实”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教师业务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育人环境得到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县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改善文化设施,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从1993年起到2002年,先后撤销盛山等13个广播电视站及因建制调整已发生变化的镇东等87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对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实行合并,组建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1995年正式成立开县有线电视台。2002年对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广播传输公司、广播电视台实行人、财、物分离,通过一系列改革,文化管理体制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文化事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全县相继出现歌舞厅、卡拉OK、录像场、书刊经营、音像制品经营以及印刷、打字复印等业务活动。到2002年,全县已初步形成广播电视传输、图书音像发行、文艺演出、印刷服务、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通过分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2年全县有823个村开通有线广播或电视,电视覆盖率达86%,县城有线电视用户达2万户。开县群众文化工作多次受到上级的奖励和表彰。
县委、县政府把卫生事业的发展列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4月8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卫生服务体制、医疗保障制度,并对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工作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2002年全县基本形成县、乡(镇)、村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控制或基本控制。1993年基本消灭麻风病、克山病。1994年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并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2000年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2001年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通过重庆市终期评审达标。
(区委宣传部党史办提供)
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县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改善文化设施,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从1993年起到2002年,先后撤销盛山等13个广播电视站及因建制调整已发生变化的镇东等87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对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实行合并,组建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1995年正式成立开县有线电视台。2002年对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广播传输公司、广播电视台实行人、财、物分离,通过一系列改革,文化管理体制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文化事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全县相继出现歌舞厅、卡拉OK、录像场、书刊经营、音像制品经营以及印刷、打字复印等业务活动。到2002年,全县已初步形成广播电视传输、图书音像发行、文艺演出、印刷服务、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通过分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2年全县有823个村开通有线广播或电视,电视覆盖率达86%,县城有线电视用户达2万户。开县群众文化工作多次受到上级的奖励和表彰。
县委、县政府把卫生事业的发展列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4月8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卫生服务体制、医疗保障制度,并对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工作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2002年全县基本形成县、乡(镇)、村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控制或基本控制。1993年基本消灭麻风病、克山病。1994年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并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2000年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2001年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通过重庆市终期评审达标。
(区委宣传部党史办提供)